早上在上班前,打开手机,收到妻子发来几条语音,是女儿学习韵律的几段内容。只有三岁的女儿,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其内容,也只能凭着“象形法”认识少许的文字。但吐字还是比较清晰。女儿的这段韵律朗读,文字本身的情境感和韵律节奏所产生的音乐美,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
现如今,每个小孩都爱听故事,女儿也不例外。每每听完故事,女儿都会给妻子讲一遍,然后让她的兔子(毛绒玩具)再讲一遍,实际上也是她在讲,只是语调不一样。
我惊叹于女儿的记忆力。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需要与女儿一起读书,持续学习。
同样是4月23日,《朗读者》发布了第二季宣传片,不同场景,朴素的画面共同论证着一个观点,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
记忆中接触最早的课外书,是童年时视为珍宝的小人书,现在已经演变为绘本。那时候,一套小人书,同学们总是一起争相抢读。较粗糙的纸张,在多次翻阅中,反而变得更加光滑了,但只剩下了黑白配图,文字说明已经浅显不一,大家却看得津津有味。
每次开学领完教材后,母亲都会用较硬的旧纸,把每本书皮都包裹一遍,如同她制作布鞋的千层底一样小心翼翼地精心装扮。一方面是保护书,另一方面是重复利用。如果下一年级教材内容没有新修订,我的书用完后,可能会借给亲戚或邻居家小孩,他们不用再买书。当然我也会去借高一年级的书。
初中时,学校没有图书馆。上课之余,语文老师将唯一的作文辅导书交给我们,轮流朗读书中的范文,不仅提升了写作水平,也让我们的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
第一次在高中的图书馆借了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期末考试备考间隙看完了全书。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时那样紧张的特殊时段,还看小说,有点抓不住重点。当时的心境好像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觉得读那本书时,浑身上下涌动着一团火,将压力像酒精一样蒸发,走路时的步履都更加轻松了。
虽然看了四大名著的部分电视剧,上大学时,还是重启了四大名著的阅读。神话的西游,温婉的红楼,豪气的三国,侠义的水浒。在经典著作面前,我时常感到自我能力的微小,也促使着我持续地阅读。
在一次业务培训时,一位老师推荐了一本书《我的事业是父亲》。在下课后,我急速地奔向书店,买了这本“题外”书。现在翻阅时,看到里面的标注,亲切感仍在。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再一次打开妻子发来的语音,听着女儿稚嫩但有力的朗读声,我仿佛看到了她沉浸在这段文字韵律中的样子。
读书的路,不只在今日。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