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看了一篇题为《“鄂牛村”主人——段国超教授教学、科研评介》的文章。这是一篇评述我的恩师渭南师范学院段国超教授教学、科研的文字,内容丰富,文笔细腻。特别感动的是文章中两次提到我的名字,这说明恩师一直以来都没有忘记我这个所谓的“私淑弟子”。
说起我和段老师的交往,要回到十八年前。那时我还是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大二的学生,从我们学校图书馆无意中读到了他的《鲁迅论稿》《文艺论稿》和《鲁迅家世》,当时就被吸引住了。再加上作者简介中说他文革后期在原渭南市固市中学教过书,随后我经过打听,段老师在那里教书的时候,我的外祖父在该校任校领导,我父亲就在段老师的班里听过课,这就更加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还是我外祖父的同事,是我父亲的老师呢。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我于是就鼓足勇气,2004年的暑假去韩马村登门拜访段先生,这就是后来写《韩马村之访》的本事。可以说,我在大学时期能养成写作的习惯,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和段老师的支持与鼓励是分不开的。他不会用电脑,我们就书信往来,他的每一封来信,我现在都珍藏着,每次读他的信就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充盈。他对于写作有这样一个观点,“不论长短,只要有想法,有话要说,就去写”,这个观点一直以来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联系比较密切,他把《检查文学》杂志主编赵新贵先生的电话给我,并嘱咐我赵新贵是写文章的好手,让我们多交流!我因此在为赵新贵先生写的文评《十年集腋成裘贵,精神直可见文心》的后记中写到,“我要感谢段国超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引荐”我也是无法读到一位作家真挚的情怀,进而草成这篇不成体统的文字的。”
后来,我一有作品写成,就寄给段老师,请他指正。到临毕业前已能形成一个集子,于是我给这本集子起名《子政之书》,并且还写了一首小诗,“一纸薄文若干篇,方家里手作笑谈。男儿莫负春秋志,不改初衷不改颜”。段老师读了,感觉很不错,让我不要停步,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时机成熟时可以公开出版。在与段老师交往的日子里,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感觉,他对人总是一如既往的真诚,他直言不讳地讲他就是喜欢勤奋学习的人,还说他乐意交我这个“忘年之交”。可是大学终究是象牙之塔,我们注定要分离。毕业前夕,段老师很关心我的工作问题,他费尽心力想要促成我留校一事,最后虽然未能如愿,但我却一直感激他!记住他对我讲过的,是“金子不论在什么地方总会发光”的话,至今令人感喟不已!
毕业后,我进入铁路建设单位工作,先从基层项目部一个小小的见习生干起,再到处机关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干事,再到进入局机关工作。每每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段老师总会打来电话给我鼓励,让我要适应这样一个社会,毕竟人首先要解决谋生的手段,才能顾及其他。就是在家人和段老师的鼓励下,我一直走到现在,虽然毕业以来我结的果子不大,但时光却也过得充实。现在,段老师已经退休二十年,但仍然笔耕不辍,实在令人心生敬佩。他拨冗为我拟出版的散文集《心绕家山》写的序言已在报刊刊发。他原计划要出的《序跋集》一书,现在已经放在我的案头,成为我工作之余必看的书籍。虽然隔行如隔山,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一生去学习,去践行。真正像他一样勤奋严谨,坚定执着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