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9日
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
中铁一局202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全面启动
文章字数:1919
  本报西安讯“今天,我郑重宣誓:我是一名中国中铁员工......我郑重承诺:忠诚企业、恪尽职守、珍爱生命、铸造精品!我坚决做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规范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不出事故、不出次品、不留隐患!我将以实际行动,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产品优质!……”
  6月1日上午,中铁一局所属各单位及在建项目同步开展安全质量宣誓签名活动,2万多名员工和3万余名劳务作业人员用共同誓言向社会、企业作出庄严承诺,标志着中铁一局202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全面启动。
  中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海民,党委副书记王新年,副总经理尚武孝、张林,总工程师吴回获,在西安参加中国中铁2022年“安全生产月”宣誓视频连线活动和中铁一局机关宣誓签名活动。
  今年6月是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
  王新年就如何扎实有效开展“安全生产月”各项活动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强力推动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各单位、各部门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集中学习《生命重于泰山》电视专题片,通过专题研讨、集中宣讲、培训辅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学习宣贯活动向施工现场、作业一线延伸,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安全发展的工作实效。要认真组织学习并深刻领会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带头讲安全,企业第一责任人专题讲安全,一线工作者互动讲安全,开展安全生产“公开课”“大家谈”“班组会”等学习活动,突出责任落实、源头治理、督查检查,推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全力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坚决稳控安全生产形势,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二是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推动“第一责任人”守法履责。各单位、各层级要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主题宣传活动,各级负责人要自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担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7项职责,带头遵法、学法、守法,主动研判风险、排查隐患,向职代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认真组织开展全员应急救援演练和知识技能培训,积极参加“第一责任人安全倡议书”活动。加大以案释法和以案普法的宣传力度,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被实行“一案双罚”的执法案例、安全生产行刑衔接的典型案例,以及因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典型案例,加大曝光力度,形成舆论声势。广泛开展“我是安全吹哨人”“查找身边的隐患”等活动,调动职工参与监督企业和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安全质量环保系统提升方案》,全面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国中铁系统提升方案,按照“两管两监一执行”的职能定位,压实层级责任,重点抓好三级公司“管”的职能以及工程项目的执行力建设。要系统梳理制度体系,按照中国中铁明确的基础管理制度清单和刚性标准清单,查缺补漏,尽快形成一套“依法合规、注重实际、突出重点、简洁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要建立年度时间轴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三级公司体系监视、季度检查、半年度安委会和年度考评等工作频次与核心要点,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实施。同时,要坚决落实国务院国资委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提高政治站位,精心安排部署,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亲自带队、亲临项目开展检查,对高风险项目、重难点项目和北京地区项目检查覆盖达到100%。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形成问题清单,做到彻查彻改,不存死角。对于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发生事故的单位和项目,依规从严从重从快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中铁一局安全质量总监黄钊主持机关宣誓仪式,安质部部长侯小军领誓。陕西省劳模、中铁一局建安公司西安市中医院南院区项目经理别红亮代表基层500多名项目经理作安全生产月活动倡议。中铁一局机关党委书记王安良宣读了机关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随后,机关全体职工在横幅上进行安全签名,并共同参观学习了“第一责任人安全倡议书”和“安全质量管理系统提升实施方案”主题展板。
  根据中国中铁安排,今年“安全月”活动时间为6月1日至6月30日,分为统一活动和其它活动。其中,统一活动包括:全面开展安全质量宣誓签名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推动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推动“第一责任人”守法履责;落实执行《安全质量系统提升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提升年行动;开展全员安全生产考试和“新安法知多少”网络知识竞赛;开展“6.16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和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积极参加“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本报记者杨智友侯若斌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