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7日
京城地下的“追光者”
——记中铁一局二公司北京地铁12号线02标项目负责人冯利华
文章字数:2724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用双脚丈量过北京地铁每一个区间的长度,用心记录着北京地铁每一座车站的“维度”。扎根北京地铁建设13年,先后参与了3条地铁新线的建设和几十个既有线项目改造,累计申报国家专利3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
85后的冯利华,从黑夜到黎明,从青涩到从容,从懵懂到专家,从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在这段北京地铁的“追光”之旅中实现着心中的理想。
“结缘”北京地铁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没离开过北京地铁,一干就是13年。”
2006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农村的冯利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村中为数不多的优异学子,他谨记父母的教诲,“好好学,才能走出去。”
四年后,冯利华顺利通过校招,来到了中铁一局二公司,被分配到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现场从事工程试验工作。
试验工作虽然枯燥,但可以接触到很多工程施工规范。在师傅的带领下,冯利华从学习试验规范到验收规范再到施工规范,半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学习笔记,也逐渐适应了紧张的工地生活。
“人生总要有更高的追求。”出于对工程技术的热爱,半年后冯利华主动要求转岗到了工程技术岗位。经过在北京地铁7、8号线项目的历练,冯利华也从见习生成长为技术主管。
所谓幸运者,不过是懂得把追求转化为自驱力。在工作期间,他还攻读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工程管理硕士。“下一目标,再考个博。”他始终记得,高中班主任给他的毕业留言:学无止境。
地铁里的“夜行者”
“21点准备,24点开工,凌晨4点结束。”
2013年,作为工程部长的冯利华从地铁建设转战到地铁既有线改造施工。由于地铁既有线改造施工通常都在深夜进行,每天最后一班地铁停运后,他便带着施工团队出发了。
1000多个夜晚,他从未停止脚步,走过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既有线改造项目。“北京地铁每个车站的名称,甚至每个区间的长度,我都有深刻印象。”
在参与北京既有线改造施工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冯利华精准把控着每个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和安全风险点。同时,他还深度参与了项目多项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专利和全国性QC成果,从此开启了“开挂”般的技术生涯。
技术控“开挂”
2017年7月,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异的业绩,冯利华正式加入到北京地铁12号线02标段的建设。
“老方法也能完成施工任务,但技术创新就是要节省工期、降低成本。”在此理念主导下,作为总工的冯利华来到项目的第一件事,便是牵头成立了项目“宏远青年创新工作室”和“宏远QC小组”,着力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提升技术管理效能。
在暗挖车站施工中,初支扣拱、二衬扣拱是整个车站受力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容易发生沉降甚至造成路面塌陷的环节。他结合原有施工经验进行了风险分析和论证,提出初支扣拱增加横通道拱梁可以提前对横通道进行加固和封闭,同时结合二衬扣拱移动式模架施工工艺,实现了二衬扣拱安全高效高质量施工,比同类型车站施工沉降减少50%,同比提升施工效率25%以上,创效达180万元。
“传统地铁车站在中桩及钢管柱施工时,需要人工挖孔、安装定位器,安全隐患较多。”基于此,冯利华摒弃了传统的钢管柱定位器法安装工艺,创新采用了中桩钢管柱一体化施工工艺,避免了人工挖孔及安装定位器,实现桩基和钢管柱一次浇筑而成,提升施工效率达30%以上,创造效益达150万元。
冯利华先后累计申报国家专利3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得QC成果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5项,中国中铁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其中1项成果获得中铁一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中国中铁评定为国际先进,2项课题获得中施企协微创新大赛二等奖。
“穿越”罕见风险隧道
“双线不到3公里的盾构区间,要穿越3条既有线路和3个车站,特级和一级风险源多达22处,对于北京地铁盾构施工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冯利华说。
2019年11月28日,北京地铁12号线2标盾构正式始发。
“由于穿越既有线的桩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掘进中极易对盾构机刀盘造成损伤。”冯利华多次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论证和技术指导,对盾构机刀盘配置和穿越参数进行了优化升级。“穿越既有线施工的沉降标准是3毫米,穿越后整体沉降仅为1毫米,远超设计标准。”说起这次“穿越”冯利华很自豪。
“随着北京市地下水位的逐年增长,甚至超过盾构机3-4米,掘进过程中极易出现渗水。”在盾构右线始发的时,冯利华和团队创新研发了短套筒加气囊工艺。“就像在盾构机外侧包裹了一层轮胎,只要在掘进的过程中保证胎内气压,就可以完美解决渗水问题。”这项技术在北京地铁12号线的首次应用,获得了各方专家的一致好评。
冯利华牵头实施的通过既有线磨桩、富水短套筒始发及复杂地层接收等多项施工工艺创新,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实现了近200万元的经济效益目标。他还参与编写中铁一局工艺工法2篇,获得合理化建议二等奖2篇,发表核心及重点期刊文章10篇,并积极参与编制北京市住建委造价定额5篇。
安全就是效益
从项目管理人员到协作队伍,从班组长到一线操作工人,冯利华更加注重压实各层级的安全责任。
“每年关于安全管理的新政策、新要求,我们都会印成小册子,发放到每一个员工手里。”特别是针对班组长,从服装到经费,从培训到现场管理,他把安全责任压到施工现场的“最后一公尺”。
“我们还研发了一种线缆温控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线缆过热引发的安全隐患。”通过这种装置可以随时监控电缆温度,并在达到设定温度时准确检测到过热位置,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电话报警。
“类似这样的小创新还有很多。”就是这样,冯利华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很善于创新的精神,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项目部通过多元化体系完善,标准化人员配置、精细化现场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多次代表建设单位迎接省部级及国务院安委会现场检查,先后,荣获了“北京市绿色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单位“安全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青年“引路人”
2021年4月,冯利华担任北京地铁12号线2标项目负责人以来,致力于践行和传承敢拼敢闯、精益求精的“青年工匠”精神。
对于青年人的培养,他依托白芝勇技术室和窦铁成业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导师带徒活动,极大提升了青年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热情,有效地调动年轻技术人员学比赶超的积极性。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人才辈出,累计培养项目中层干部以上18名(含项目领导班子8名),连续多年被评为中铁一局二公司“人才培养”优秀项目,并获得中铁一局和中国中铁“青年文明号”和“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多项荣誉。
“目前,北京地铁12号线2标区间内车站及盾构均已完成,整体工程量达95%,即将进入设备安装、装修等附属结构施工。”
在冯利华的办公室挂着一张北京地铁建设2035年规划图。
“这里每条新线的建设、工期、规划我都谙熟于心。”看着规划图的他胸有成竹。
这不,他又在规划着一场新的“追光”之旅......
 (本报记者 杨智友 通讯员 韩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