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2日
高原“特种兵”
文章字数:1392
窗外飘着大雪,位于巴塘县茶洛乡的中铁一局高原铁路11标项目四分部早已和高耸的山峰一起“埋没”在大雪之中,道路封闭,车辆无法通行。“今天要跟设计院的同事完成现场交桩,现在还下着大雪,车开不上去,怎么办啊?”众人急的发愁。面对眼下必须完成的任务和极端的天气,分部测量负责人秦戈鹏主动请缨带着测量人员徒步向山上走去。
此次交桩地点位于巴塘县德达乡海子山脉,海子山脉最高海拔超过5000米,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为了确保施工生产顺利推进,分部测量人员时长徒步抵达海拔4400米的位置进行测量作业。“冷,刺骨的冷,山上的雪已经没过了我的脚脖子,从脚底到小腿肚子的地方都湿透了,而且我感觉越往上走呼吸越不顺畅,带的氧气瓶也掉在了路上,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我从来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过。”秦戈鹏回忆山上场景时依然感到后怕。
一片片雪花足有格桑花花朵大小,山上是白茫茫的一片,树林、屋顶、电线杆、旗帜被厚厚的积雪压弯了腰,刺骨的冬风刮在测量人员脸上能明显感觉到刀割般的疼痛,仅存有微弱信号的手机因极度低温电量快速消耗着。测量队员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徒步,相当于平原负重30公斤徒步。测量队员从山上下来后,医护人员立刻对他们进行全面检查,以防身体受到损伤。
“看他们走上来的时候喘着粗气,不知道脸上的是汗水还是雪水,看见他们的身影越来越近,速度却越来越慢,一小段路足足走了二十多分钟。”设计院王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感叹的说到。这次交桩作业是在零下6摄氏度的环境中展开的,进行交桩的几个人无一不是被这种环境“冻了手脚”。
交桩后得到的测量点位显得弥足珍贵,随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分部测量队员们日复一日在高山上测量放样,对即将展开施工的地点进行定位,对得到的数据反复测算。测量间隙的业余活动便是“探望”高山上幼时的鹰隼,感受高原上的存在的生命气息。
测量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是2000年出生的王深,因为体型瘦弱让同事们对他的身体忍不住担忧。王深不喜言谈,每日重复这提着全站仪跟着测量队其他队友们翻山越岭、走南闯北的动作。第一次见到电视里才会出现的羊肠小道,王深心里既忐忑又害怕。当时是去1#横洞埋设水准点,仅有的一条小路不足肩宽,王深和其他测量队员们连走带爬来到了山上固定位置。紧张的情绪慢慢缓和了下来,这才发现身上穿着的迷彩军大衣不知何时被树枝挂烂,满身布满了土。
测量队员们上山时全神贯注护着仪器的同时,还要紧盯着脚下的路面,稍不留神便有从山上滚下悬崖的风险。“当初选择来这里的时候我是认认真真的考虑了整整两天,一直拿不定主意,但是又觉得别人都能上的来,我有什么不行的,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行不行”。当有人问他为何来高原时,王深眼神坚定的说到。
测量人的使命就是确保数据的精准,尽可能的将误差缩到最小。即便面对的是缺氧的高海拔、崎岖的山路、过脚的积雪、凌冽的冷风,他们依旧无怨无悔,一走就是一整天,中午无法跨越遥远的路途返回项目部吃口热乎饭,只能用面包饼干矿泉水对付一下,只为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测量任务,为后续施工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这里风很大、雪很大,离家很远、离天很近。面对诸多困难,测量队员们一步一脚印的走了过来,顺利完成了项目建设前期的测量任务,4400米的高山测量任务只是其中一项工作,没有时间驻足停留欣赏高原的风景,这群“特种兵”如往常一样扛起了“战斗武器”,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身影逐渐消失在风雪中……
 (通讯员 吴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