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2日
技术之光照亮掘进之路
文章字数:1923
深秋的油画中,巴塘除了蓝天、白云之外,目之所及,全是金黄中夹杂着点点绿色的山体,阳光下的德达隧道显的静谧而安详,很容易让人产生“岁月静好的错觉。巴塘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东岸的河谷地带,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德达隧道断裂呈棋盘格状,全隧穿越46条断层,德达隧道建设因为极端复杂的地质环境和高寒缺氧如“喉管拔鱼刺”。
许下一份绿色承诺
开工建设不到一年的时间,中铁一局高原铁路11标项目五分部就因为洞门施工两次获得高原铁路四川公司绿牌。看似不起眼的洞门改造背后到底暗藏何等玄机?
5号斜井工点原计划是2022年2月进洞,为了抢工期,11月中旬中铁一局项目部主要领导带领各分部近15人,从三号斜井到二号斜井踏雪徒步两公里,刚开始大家只是头疼,走到差不多1公里的时候每人都拿着一个氧气瓶,经过现场实地考察,项目部商议5号井可以提前进洞。12月15日,五分部着手准备洞口开挖,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曹生学建议5号斜井采用斜切帽檐式洞门。该类型洞门是德达隧道唯一一个斜切式洞门,经过方案变更洞口减少开挖方量1050立方米,减少洞门浇筑混凝土138立方米,减少植被破坏168米,保护40到60厘米胸径云松5棵,实现了零开挖进洞。
同样在德达隧道出口,曹生学提出洞口施工可由原设计的明挖法改为盖挖法同样以减少隧道洞口段开挖对山体的扰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画图画出来的办法
“去年,真的是好滋味”12月6日德达出口工区进场,晚上值夜班旁站,累了就在车上休息,冷了就打开车上的空调,吹会儿空调,感到暖和一会儿,下车旁站一会儿脚又冻的没知觉了。
那么累为啥不休息一下?
“那个是责任呀,万一没有盯控到位,出现质量问题怎么办”德达隧道出口的架子队长李辉说。
德达隧道出口是五分部最早进洞的地方,遇到施工难题也最早、最多。
提起德达隧道出口,五分部高级工程师桂青保挠着头皱着眉头说了句:“这是我目前最头疼的地方,德达隧道出口755米双线施工在技术上是一种挑战。双线隧道出口6个施工断面变化极大,常规隧道施工断面变化以厘米为单位,而在这里则以米为单位。
常规施工方法根据不同的断面更换不同的二衬模板台车,因为断面变化频繁,使用常规方法将极大增加成本,降低工效。桂青保通过多次与模板台车厂家对接讨论,决定通过寻找断面半径拟合点,也就是找到6个断面的切面半径最优长度作为台车的半径,在随后施工中只用对该台车进行拼接,就可以适应不同断面变化施工。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CAD画图过程中,找拟合点难度是随着断面数量和断面变化程度成指数增加。多少个日夜桂青保伏在电脑前,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不知道经过多少尝试和失败后,他找到了最优长度。
工程部长张劲松第一次看到组装好的二衬模板台车,他以为是厂家将台车的尺寸做错了。
这里是大机施工示范点
随着隧道机械化施工的普遍推广,通过大机配套施工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聚焦现场施工短板,切实找出标准化建设突出问题,提高现场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与施工成本,成为每个施工单位推广大机配套施工的关键原因。
好钢用在刀刃上。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隧道都有其不同的施工特点,如何进行工装匹配才是对症下药,去除“病灶”的关键。
德达隧道6号斜井属于小断面大坡度隧道。半个小时掌子面涌水有1米多深,每一米就有11厘米的高差,坡度在11标6个斜井中最大。
隧道全工序谱系化机械配套施工,依托郑万高铁、宜兴铁路等以往成熟的机械化施工经验,结合德达隧道6号斜井特殊复杂地质地形,高海拔、低气压等生态环境进行大机选型和机械改造。五分部针对小断面特点缩短三臂凿岩台车推进梁长度解决小断面施工工作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大坡度的特点进行钻爆优化。
“钻爆优化?”我满脸疑惑的问到桂青保。
他在纸上画了一张图解释说,“钻孔角度不精确会引起隧道超挖超耗。”
一般炮眼角度和钻孔深度5到6天修正一次,6号斜井坡度大,钻孔角度的控制就需要更精准,差不多一到两天就需要对这两个重要参数进行修正,这项工作需要技术和现场管理的深入融合,对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高,同时需要极强的责任心,时刻进行现场施工盯控监测。
今年9月底,五分部协办了高原线全工序谱系化机械配套施工大机观摩会,高原铁路公司总经理马明正出席,全线各单位120余人参加。
“目前,还没有掘进到德达隧道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范围,接下来的考验将更加艰巨和频繁,技术挑战将更大”五分部工程部长张劲松说。
隧道不通,技术创新不止。夜幕降临,洞内灯火通明,洞口透出的微光在外界夜幕的映衬下神秘而凝重,隧道中热火朝天,建设者奋力一点一点的抠出那穿山而过的隧道,隧道一米一米的不断蜿蜒展开,未知的施工难题也随之显现,建设者则用技术创新之光将那一个个卡在咽喉的鱼刺拔出,而不产生任何疼痛。
 (通讯员 闫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