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翻开《当青春遇见马克思》,我看到的不是艰涩难记的政治理论,也不是站在云端的大胡子形象。而是从“文本”“历史”“论战”“信仰”“困惑”“时代”六个视角,将马克思的故事注入学术性,生动的呈现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发展。发现原来看似神秘的马克思可以这样解读,他与我们如此近在咫尺,他是这样的真实、可敬、可亲,他的主义是这样的通俗、精妙、管用,他的学说与我们的理想、追求、事业如此息息相关。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未来密切关系的阐述,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更能激发我们担负使命责任,让我们的人生在实现中国梦、企业梦、个人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姿态。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写下的。早在17岁时,马克思便已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谁的青春不曾迷茫,马克思的青春和我们一样,曾有过迷茫、叛逆、苦恼;又和我们不一样,他勤于思考、敢于批判、勇于斗争。
马克思是始终充满青春朝气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生楷模。他胸怀天下的情怀、对燕妮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恩格斯令人起敬的终身友谊、追求真理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本书中,我们不仅会遇见生动有趣且深刻睿智的马克思,也会遇见因困惑而追寻、因信仰而奋斗的绚烂青春。这是青春的遇见,也是我们彼此灵魂的交流。
当步入企业,我忽然发现,理论和现实始终会发生碰撞,读过这本书后,书中的几点启示让我终生受用。
青年一代,处于快速发展和充满希望的阶段,要表达对伟人的信仰,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尊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立足岗位,提升自我,要谦逊,要进步,要有青年的接续奋斗和不断传承的精神力量。
青年一代,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实实在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增强本领。我进入项目商务部以来,从学习文件制度,到现场了解工序安排,从不理解,到成为每天的工作习惯。这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
青年一代,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和敏锐的洞察力,既要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普鲁东、拉萨尔等的直接批判,更要领会隐含在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隐性超越。“批判”固然重要,但不是目的,批判在于发现和建构新世界。正如我们的企业精神一样,“勇于跨越,追求卓越”,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精益求精,追求至精至善、永不停步的精神,更是一种不断突破现存走向未来的精神。
马克思即便一生4次被各国政府驱逐,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从未停止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的背后是“初心”,是一份愿意为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时代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脉相承。
青年这支朝气蓬勃的社会中坚力量,应当以马克思为精神榜样,坚定理想、勇担使命、奋勇争先、艰苦奋斗,充分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与扎实的笃行不怠相统一、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与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相统一、强烈的中国情怀与广阔的国际视野相统一的综合素质,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以饱满的朝气、美好的梦想、积极的创造,在与人民共命运、同历史共进步、同时代共成长的生动实践中奏响青春之歌,让青春焕发出绚丽光彩,为创造无悔于青春、无悔于祖国和人民的业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