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5日
在古典与今译中重塑精神人格
——读《古典今译》有感 陈凯
文章字数:1557

  “我是谁?来自何方?为何流浪?”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古典今译》一书的开篇,也是对屈原《离骚》今译的开篇三问。《古典今译》是我阅读余秋雨先生的第十二部著作,之前曾阅读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书籍,收获颇多。但《古典今译》却令我情有独钟,读完此书,已过凌晨一点,我久久不愿合上最后一页,耳边仿佛萦绕着古圣先贤那一声声呐喊与吟唱。
  那个身披蕙草与秋兰,高喊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那个与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庄子;那个身受宫刑,却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那个呼喊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在南山下点瓜种豆的陶渊明……时而在我眼前徘徊,时而在远处呐喊,时而沉思,时而豁达。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讲道:“我译屈原,屈原就在我身上;我译庄子,自己也变成了半个庄子;我译苏东坡,苏东坡的言谈举止也就挪到了今天。天下人心是相通的,异时能够相通,异地也能相通。”通过《古典今译》,通过余秋雨先生的娓娓道来,我似乎也与古圣先贤同处一室、同感同悲。
  《古典今译》用现代诗意式的翻译,让古典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单纯转述,《古典今译》翻译了十篇风格迥异的古典文学作品,而这十篇文章代表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态度,且在中华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在《离骚》中,反复勾勒着作者屈原的苦闷,反复描写着屈原的徘徊与纠结,但却深深袒露对楚国美好和强盛的希冀。屈原描写自己遭人嫉妒诽谤,不受君主信任,心神郁闷不定。想象着自己上天入地,与神结伴、尽情欢畅的愿望,在文章最后写道:“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屈原最终还是不能放下故国故土,也为投水殉身埋下了伏笔。但是《离骚》之中的精神,即使远隔千年依然振聋发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忧民之苦、与民同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地位,这在于他的人生境遇,也在于他的价值追求。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而前后《赤壁赋》两篇文学巨著中,蕴含着苏东坡特有的人生追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此一句,便道明了谦虚自知是需要人们一生学习与躬行的事情。“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患得患失一直以来都是我自身最大的缺陷,总是为失去的悲悯,为没有得到的气愤。读到词句时,有一声沉闷的钟声在我心中响起。“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话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格言,不沉溺于得失、不汲汲于功名。
  《古典今译》是一本内涵丰硕、精神高远的书,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每一篇古典文学的内涵,能够在朗朗上口中逐渐重塑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元素。正如翻译家需要准确、忠实、顺畅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而《古典今译》的伟大在于准确、忠实、顺畅表述了古典文学的内容,也努力将作者的精神世界展现给我们每一位读者。
  我在读完《古典今译》后的凌晨一点多,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一段读书心得:有惊世之才,不一定遇到黼蔀黻纪;有雄图大略,不一定能郤诜丹桂。否则哪里有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然而正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才会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呐喊,才会有“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悲壮,才会有“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的无奈,才会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疑问。
  阅读经典,也让我们为每一位历尽艰难、困苦,依然坚守初心的古代先贤致敬,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我们才一次又一次获得整装再出发的勇气和信心,才能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和人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