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盛夏,走进中铁一局苏家屯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现场,经常能够看到农耕机器来回穿梭,管理人员正在忙碌着帮助农民使用智能化种植设备。放眼望去,一条条笔直的水渠结实稳固、一条条宽敞的生产道路镶嵌在田地间,“田块平整、集中连片、水渠到田、路路相通、能排能灌”的“稻香公园”映入眼帘。
项目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建设面积8000亩,其中新建1500亩,改造提升6500亩,灌溉渠道90.06千米,配套相应渠系建筑物263座,疏浚沟渠13.58千米,田间道路21.97千米。配有农业四情监测系统、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测控一体化闸门134台套,手动铝合金闸门242台套,物联网害虫诱饵灯16套,无人植保机6架。
高标准、高起点 优质建造示范区
2023年12月28日,六公司收到了项目中标通知书,为了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目标变为现实、不影响来年5月农民水稻插秧时间,公司迅速组建专家团队、召开项目前期策划会议,定下了“前台+后台”同步推进模式,一方面前期团队充分利用EPC项目模式,将设计与施工有效结合、优化方案,率先把控施工和经济风险,平稳推进项目进行;另一方面,公司组织管理人员去其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将中铁一局标准化管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结合,真正将工程建设成具有企业标志的项目;此外,项目管理团队上下一心,建立了工期岗位责任制、编制《总施工进度计划》、合理调配劳动力及机械设备,优化资源组合,确保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实现。
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以“小改小革”为手段破解制约施工生产实际难题,通过改进矩形涵现浇构件施工工艺,提高了受力性能,提升了外观质量,不仅满足了箱涵的设计要求,还节省模板安装拆除工序;在U型槽安装上,通过调整挖槽工法、更换吊装方式、改进安装吊环,确保了挖掘、安装效率及质量、每日装卸效率提升一倍,彻底解决了制约工期的难题,保障了农田按期上水的节点。
科技化、数字化 多元赋能新赛道
项目部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融合科技赋能、农业物联网生态等多项农业前沿领域技术,打造多元化示范农田。同时,在项目区搭建农业智慧监测平台、搭配四情监测系统、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现全智慧化农业作业。
农业智慧监测平台是报警与监控系统、农业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将所需的信息进行传输、共享、切换。实现互联、互通、互控,为农田调度、取证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监控图像信息及管理平台。
农田四情监测平台(四情主要指:田间虫情、作物苗情、气候灾情和土壤墒情)对于农作物生长环境把控和调度管理是提高产能和品质的基础,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可以使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由物联网无线灌溉自动控制器、物联网无线控制节点、物联网无线控制节点以及相应控制软件等,通过以上控制器和控制节点控制水泵和电磁阀实现户外农田灌溉的远程自动化控制,极大节省水肥药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
多改动、多方式 服务社会树品牌
项目部始终秉承“建造精品,服务社会”企业使命,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五改”,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由小改大,将较小和形状不规整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改良后变成50亩“大田”,释放了100.3亩耕地面积,增加了作物种植面积;由曲变直,原始地貌波浪田较为常见,每块田地落差较大,项目利用GPS平地机,全方位扫描建模,通过深耕再平,保障改良后的田地高低差在3厘米之内,有效保障插秧深度均匀;由壕变槽,将灌溉上水壕改为混凝土矩形槽,既节省土地面积又节省用水,使得每个田块上水时间由原来的4天缩短到1天时间,做到旱能浇灌、涝能排水;由土路变道路,原有的土路泥泞不堪,不便于农耕作业,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整修完善田间道路,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实现路网与路网、路网与田块、田块与田块之间连接畅通,满足机械化作业通行需求;由臭水沟变生态渠,项目因地制宜,对原有排水沟进行改造,通过安放箱式生态筐,不仅提升了排水效率,更是通过其透水性能,促进了土壤水分的渗透和循环利用,减少水源的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
2024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和辽宁卫视《辽宁新闻》节目分别对苏家屯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进行了报道,各级农业农村局对中铁一局的高标准施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给予肯定,屡次承办辽宁省高标准农田观摩,并被农业农村部计划列为推广示范区。项目的顺利建设,在“规、建、用”三方面,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探索建后管护新模式,按照综合配套、集约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出行生产更便捷、灌溉排水更高效、基础设施全覆盖、节本增效促增产”的示范区,标志着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进入新的阶段。
(通讯员 金恩泽 李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