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中铁一局五公司坚持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常态化开展“厉行节约 勤俭办企”专项行动,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提出的新要求和中铁一局关于勤俭办企的相关规定,不断深化活动内容形式,使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成为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风保障。
拧紧思想总开关 筑牢勤俭办企“精神堤坝”
强化政治引领,上下贯通落实。五公司将勤俭办企作为落实会议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推进会等形式引导全公司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
深化宣传教育,厚植节约文化。公司利用多层级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勤俭节约氛围,2024年公司官方公众号发布关于勤俭办企的各类专题文章和相关宣传视频十余期,各级党组织通过主题党日等形式累计开展“厉行节约 勤俭办企”宣传教育活动60余次,专项宣贯学习做到全覆盖。
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凝聚共识。以“全国劳动模范”曹献金、彭代良、白芝勇的勤俭节约事迹为主题推送专题公众号在公司广大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掀起了人人讲节约、事事唯节俭的热潮。
锚定管控硬指标 确保费用压降“靶向攻坚”
加强顶层设计,融入制度执行。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勤俭办企的若干措施》,以“稳步压减六项支出、严格控制六类费用、强化三项保障措施”为主要内容,紧盯关键指标,修订《五公司人员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办法》
找准工作抓手,明确工作重点。公司发出勤俭节约“八个一”倡议,以此作为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对办公经费、差旅经费、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费、会议经费、培训经费六项支出费用均提出压减10%的量化指标,在年底公示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时进行通报考核。
刚性预算约束,严控费用红线。公司不断完善加强各项费用的预算管理,严格按照费用预算管控非生产性支出,及时掌握成本费用动态,严格执行事前审批和费用总控制度,优化财务报销工作流程,持续压降非生产性支出。
激活创新驱动力 打造降本增效“数智引擎”
创新是实现勤俭办企的关键路径,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大在科技创新力度,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降本增效赋能,例如西成铁路项目建设的全线自动化程度最高智能化小型预制构件厂,在施工效率及生产成本控制上实现了巨大突破。
积极探索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的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杭州机场高铁项目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及自动化传感器技术,全力打造技术生产智能高效、质量上乘、成本可控的标准化智慧拌和站,助力混凝土生产降本增效。将勤俭办企与隧道品牌建设深度融合,公司将自主研发的工序循环软件和监控量测软件与既有断面扫描软件相融合,通过评估爆破效果、断面超欠挖情况等为施工方案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撑,成为加强隧道“双超”治理、落实隧道施工“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聚焦减负攻坚战 开启基层赋能“活力源泉”
精简各类会议,加强统筹协调。以提升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为目标,大力加强统筹协调,对全年会议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整合,严格限定参会人员范围,避免无关人员“陪会”,在年初统一下发会议安排,严控会议预算,会场布置简化,不发放不必要物品,不安排聚餐,视频会议比例明显上升,会议费用逐年降低,2024年会议费预算压减29%。
强化系统联动,注重工作实效。出差审批严格把控,各类检查合并任务、精简人员,出差线路和时间优化,交通工具选择注重经济性,超标准机票审批受限,住宿方面,优先选择项目宿舍或经济型酒店。鼓励组建工作组开展联合检查,将质量、安全、进度、物资、审计等专项检查合并,一次性完成多项工作检查,避免重复检查给基层带来的负担,2024年公司本部差旅费预算压减6%。
简化公务接待,严守勤俭底线。严格执行用餐规定和“六条禁令”,内部单位间禁止相互宴请,内部人员多在食堂就餐,控制接待标准、陪餐次数和人数,杜绝公款大吃大喝,迎送程序简化,领导调研时陪同和接送人员数量明确限制,让接待回归本质,专注于业务交流,切实将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2024年公司本部公务接待费预算压减23%。
强化保障硬支撑 确保勤俭办企“良性循环”
强化监督检查。公司将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不断深化明察暗访,严格执纪问责,使勤俭办企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确保“厉行节约 勤俭办企”行动融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生产经营各项工作。
狠抓行动落实。各职能部门按照12项措施和职责要求,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将重大事项和重要经济指标纳入公司督查督办范畴,将勤俭办企行动与深化改革、精益管理、现场施工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推进“节约型项目”“节约型部室”“节约型班组”建设。
加快作风转变。要求各级党组织多措并举宣贯行业及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勤俭办企的目标、具体职责要求和工作任务向广大职工,引导干部职工思想转变,强化居安思危意识,保持艰苦奋斗本色。
(通讯员 李松 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