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余世存2025年力作《中国人的家风》,对“好学明礼、诗礼传家”,贵族时代的化石——孔家到“见素抱朴、清静无为”,开张天岸马的张家;土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满天星斗的孙家;以及钱家、荣家、梁家、贝家、查家、卢家、南家、任家、聂家、林家、宋家、黄家、余家等家风的日渐形成和潜移默化的传承,内容涵盖了家风内容、品德修养、道德规范、家教范例、传统美德等。
该书所讲述的16个中国家族纵跨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传承故事,揭示了:一代人的权势并不重要,家的上升在于成员间的精神谱系。家族传承靠的不是基因,而是精神上的家风。书中所论述的“家风”之于我们人生与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既书写了在中国社会引领思想风潮的精英阶层,如孔子家族把学习当作重要的家风和财富,使我们都会“与夫子握手”,他留给后世的是精神的DNA;张天师家族,也有近现代人才迭出的显赫世家,如“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推手”——留侯张良,这些天师中人才辈出,也承袭了张家的风骨及一种让人感到淡然的清雅无为的品格。还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家族“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近代钱家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已被编成“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钱家出了很多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全国有钱氏人口264万,占全国人口0.22%,可出的各类人才却大大多于别的姓,钱家好读书、重教育,其子子孙孙,除了要接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之外,还必须遵守《钱氏家训》。另有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发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恪守“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的祖训,在社会的大格局里生存,有着朴素的敬畏之心。更有以贝聿铭为代表的神秘的东方贵族、“可怕的”家族有着骨子里的贵气。
据说,现代社会学家曾观察分析过明清江南数百年的世家巨族,得出的结论是那些传承五代、十代而不坠的名门望族,其家风多立命于积德行善。正是这种文明的担当,使得在20世纪不断革命的百年中国史上,广东梁家(如梁启超、梁思成)、天津和海宁查家(如金庸、穆旦)、天津周家(如周叔弢、周与良)、无锡钱家(如钱锺书、钱三强、钱伟长)的贡献有目共睹。
该书既有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的剖析,也有对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的普通家族的记述。揭示了他们百年世家传承不断的秘密,引领读者感悟“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辞海》对家风的定义为:“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内部在形成和维持其成员行为、思想和品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价值观。家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特色。其重要性在于凝聚家人心、树立良好榜样、推动社会发展。例如,《辞海》中提到一些现代家庭传统,如“勤俭持家”“子女教育”等。旨在通过加强教育、树立榜样,弘扬传统、浸润灵魂、营造氛围、凝聚力量来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传统家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崇德向善、修身正己,勤俭持家、睦亲齐家,忠孝廉悌、心怀家国等等,通过明确的条例来规范家人言行,确保家风的培育和传承。如《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体现了修身正己的要求,《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强调了勤俭持家的理念。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太缺少足够的个体精神的营养,其中就有家风、家教的匮乏。为此,“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好家风是最好的“不动产”,也是党风政风社风的“压舱石”。新时代家风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主动弘扬具有传统美德、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具有约束力和自身特点的家风,指导家人的言行、约束家人的举止,守住纪律红线、法律底线,为涵养家风奠定坚实基础。始终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以优良的家教家风,推动党风政风出现新变化新气象。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通过加强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好“亲属关”,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以律己,以优良家风涵养作风,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以清廉家风涵养党风政风,凝聚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强大国家的精神力量。
“家在人们心中是光明温暖的象征,在总结古今中外的家风家教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重建家庭成员关系,重建家庭伦理责任。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我对现代家风的建设充满信心。在科技文明把人拉入智能化的时代,在个人的身份多元丰富的时代,人们的‘修身齐家’更有现实意义。”诚如作者余世存对《中国人的家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