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在自由与责任的交织中,寻找女性生命的支点
——读《存在主义咖啡馆》有感 陈梦媛
文章字数:1067

  翻开《存在主义咖啡馆》,就如同走进了一间思想的盛宴,每一口啜饮都带来对生活与职场的全新思考。
  1933年的巴黎,三位年轻人在煤气灯酒吧里啜饮杏子鸡尾酒,一场关于现象学的闲聊意外点燃了存在主义的火种。莎拉·贝克韦尔的《存在主义咖啡馆》以这场对话为起点,将参与这场对话的哲学家的思想与人生编织成一部关于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史诗。而当我们以女性视角重读这本书时,会发现它不仅是哲学的启蒙,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职场与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这句话如同咖啡馆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职业与家庭双重压力下的困惑:我们是否必须接受社会赋予的“角色”?当晋升机会因性别偏见而流失,当“平衡事业与家庭”成为单方面的拷问,存在主义的答案掷地有声——自由即选择,而选择需要勇气。
  它鼓励我们审视内心的真实渴望,勇于打破外界的桎梏,无论那是性别刻板印象,还是社会期望的枷锁。书中的哲学家们他们的一生就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哲学家们的思辨与抗争,更看到了作为个体,在面对生活与职场的种种挑战时,如何以存在主义为指引,勇敢地做出选择,承担起选择带来的责任。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方向。
  萨特提出“他人即地狱”,直指社会凝视对个体的压迫。在职场中,女性常被困于“温柔顺从”或“强势铁腕”的标签中。书中主角以行动证明:真正的自由,是拒绝被他人定义。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细节,有一位女性朋友在咖啡馆写作时,会刻意选择靠窗的位置,既观察世界,也让自己被世界观察。这像极了当代职场女性的处境——既要融入规则,又要保持清醒。就像千千万万其他读者中有人说过,“存在主义教会我,升职焦虑的本质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害怕选择带来的责任。”
  书中提到,作者的一位朋友曾为兼顾写作与爱情陷入挣扎,但她最终选择“不完美的自由”,这种选择不是逃避,而是直面生活的混沌,在责任与欲望间寻找平衡。当代女性何尝不是如此?育儿、家务、自我提升……每一项都是“存在”的战场。“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生活,因为缺少当下的参考系。”这恰似女性在30岁、40岁等人生节点上的迷茫。
  合上《存在主义咖啡馆》,仿佛听见这本书在耳边低语:“女性需要像夺取政权一样夺取自己的存在。”这本书不是一本哲学教科书,而是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与历代思想者共饮自由之酒,无论是职场的拼搏,还是生活的追求,我们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都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画布上,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图案,去拥抱真实而又充满可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