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海上悬浇“搭积木”:莲嶝大桥以挂篮工艺攻克跨海施工难关
文章字数:1462
  在厦门南港海域,一场精密的“海上空中造桥”正火热进行。作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咽喉要道”,莲嶝大桥采用挂篮悬浇工艺建设150米主跨梁段,实现全程“无支架悬臂作业”。该工艺破解了通航与施工的矛盾,在潮汐、海风环境中创下跨海桥梁施工新标杆。预计2025年主桥合龙,为机场片区崛起铺就关键通道。
  三桥并行的海上施工难题
  莲嶝大桥由三组并行桥梁组成:全长1.6公里的货运通道(双向6车道)和3公里的保税通道(双向2车道),均需跨越南港海域完成大跨度施工。其中150米主跨区域位于繁忙航道上方,传统支架法施工会严重影响通航安全,因此选择了技术难度更高的挂篮悬浇工艺——这种被业内称为“挂篮施工”技术,如同在桥墩间架设可移动的钢铁工作台,每完成一段梁体浇筑便向前“行走”一段,直至桥梁合龙。“整个施工过程就像在海面上搭积木,只是每块‘积木’都是重达数百吨的混凝土梁体。”项目负责人形象地比喻道。这种施工方式对设备稳定性、混凝土质量和精度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尤其是在每天承受潮汐涨落、海风侵扰的海洋环境中,施工难度较陆地桥梁提升数倍。
  挂篮施工的四大技术要点
  动态平衡的钢铁骨架是挂篮施工的基础。每套挂篮由承重、悬吊、模板和走行系统组成,如同精密的钢铁机器人。在莲嶝大桥施工中,挂篮需承载特定规格的梁体施工荷载,采用C55高性能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单段浇筑量达数百立方米。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一体化定制模板”技术,将梁体成型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挂篮行走奠定精准基础。预应力张拉工艺被喻为给桥梁注入“内力”。在首个0号块施工中,工人对梁体两侧预应力钢绞线精准张拉,通过千斤顶施加预设应力,使混凝土梁体获得更强抗裂、抗弯和抗形变能力。项目技术负责人称,这相当于给桥梁结构装上“钢筋筋骨”,确保其在长期荷载和海洋环境下的耐久性。海洋环境适应性是跨海施工关键突破。南港海域地质复杂且台风多发,项目部开发多重防护技术:专项加固挂篮防风设施,用高强度精轧螺纹钢将主桁锁定在已浇筑梁段;采用定制防兜风护栏片降低风扰;安装实时气象与风速监测系统,提前预判台风路径、实时监测并加固,保障在台风影响期间经受住考验,将施工影响降至最低。智能化监控系统保障施工精度。项目团队运用先进测量仪器对挂篮变形、梁体高程进行实时监测,每小时采集一次数据,确保施工误差不超过3毫米。在首个悬浇段施工中,通过“预应力及预埋件清单化管理”“智能张拉压浆系统”“智能喷淋养护系统”等技术措施,实现了从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到养护的全流程质量管控。
  攻坚克难的海上工程实践
  莲嶝大桥挂篮施工面临三重挑战:一是环境风险控制难度大,海上作业受强风、台风等影响,直接影响挂篮结构稳定性,需实时监测风速并动态调整加固方案;二是设备耐久性与运维管理复杂,海洋环境中的盐雾腐蚀和长期负载会加速钢结构强度衰减,需高频次监测应力数据并分析预测结构状态;三是150米主跨的线性控制要求极高,毫米级误差可能引发吨级风险,影响最终合龙。为应对挑战,项目部采取创新举措:安装风速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风速并采取加固措施;加强对挂篮杆件防腐,采用海上高级别防腐涂料,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应力数据并设置警戒系统;通过6组挂篮同步施工实现对称平衡,引进第三方监控实时线性监控,确保跨中合龙精度。这些措施使项目在安全施工的同时保持挂篮节段快速施工记录。
  莲嶝大桥建设是工程技术突破,系统性破解海洋环境下桥梁施工难题。通车后,它凝结“海上挂篮施工”全套经验,从精度控制到防护体系等实践,将为沿海同类工程提供可复制方案,让更多通途从蓝图变为现实。
  (通讯员 唐云梅 魏首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