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0日
青春“充电”成长礼 向“新”启航再出发
—— 中铁一局杭州机场高铁3标项目部新员工入职系列活动纪实
文章字数:1804
  一批充满朝气的新员工加入,如何让他们从“职场新人”快速蜕变为“业务能手”,成为中铁一局杭州机场高铁3标项目部人才培养的又一新课题。8月下旬,一场覆盖“业务、实践、精神、传承”的培养行动,为新员工们量身打造了专属“成长礼”,让青春力量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
  专项培训打通“入职第一关”
  “以前在学校听老师讲安全规范,总觉得有点抽象,记不住也摸不透‘为啥要这么防’。直到今天培训时,看着屏幕上咱们项目实拍的隐患案例图—才算真正懂了:风险防控不是空话,是守住自己、守住产业工人安全的‘底线’!”刚结束专项培训的新员工杨浩楠说道。
  为帮助新员工快速“破局”,项目部组织各部门系统性授课,内容紧扣项目实际,干货满满。
  这场“贴着岗位走、跟着项目学”的专项培训,不仅让新员工们快速摸清了项目概况、掌握了核心规范,更帮他们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当新员工王昌远和同事们拿着笔记本,开始跟着导师到现场熟悉环境时,曾经的“入职迷茫”少了,多的是“知道该看什么、该问什么”的底气。这道“入职第一关”,就这样在量身定制的培训里,被稳稳打通。
  把“疑问”解在施工第一线
  “你们看这盘扣支架的立杆间距,有多少米?”项目钱塘高架站南咽喉特大桥施工现场,总工程师刘鹏在支架旁,一边量出实际间距,一边回头问新员工。为破解新员工“懂理论、缺实操”的困境,刘鹏特意带着大家扎进施工现场,从支架搭设到混凝土浇筑,从传统工艺到智能设备,每个困惑都在现场找到落地答案,这场把“疑问解在第一线”的教学,成了新员工成长的“加速器”。
  当他们能独立指出一处支架锁扣未卡紧的问题时,刘鹏很欣慰:“在工地上,能发现问题、懂问题根源,才算真的入门了。”而这样的“一线解惑”,还在项目一线持续上演,帮助新员工把“理论底气”慢慢变成“实操硬气”。
  一部电影厚植“爱国情怀”
  为引导新员工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发展相连,项目团支部特意策划“观影像忆峥嵘·承初心启新程”主题观影活动,集体前往影院观影《南京照相馆》,为新员工注入爱国情怀的“精神养分”。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通过照相馆中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历史创伤与民族记忆。新员工张智涵在观影结束后说道:“以前总觉得‘爱国’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我们在工地上认真测好每一个数据、严把每一道质量关,就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国。就像电影里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手艺守护家国记忆,我们也能用自己的专业,为国家的高铁事业添砖加瓦。”
  这场光影与初心的碰撞,让“责任”“担当”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成为新员工心中沉甸甸的信念。
  一线“淬火”练就“真本领”
  “今天跟着导师在现场检测混凝土强度,虽然太阳晒得胳膊黝黑,但看着数据合格,特别有成就感!”傍晚,新员工郭仕文在朋友圈里写下当天的收获。为让新员工“接地气、长本事”,项目部实行阶段轮岗制,安排新员工到关键施工点,跟着经验丰富的老职工“跟班学习”,从最基础的测量放线、工序验收学起。
  “让他们在一线摸爬滚打,不是‘折腾’,是为了让他们真正了解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项目部常务副经理王建春说,只有亲眼看到混凝土如何浇筑、钢筋如何绑扎,未来在做技术管理时,才能更精准地把控质量、解决问题。
  “导师带徒”签下成长“军令状”
  “师父,请喝茶!”在见习生座谈会上,新员工双手端着茶杯,恭敬地递到导师面前。导师接过茶杯,转身拿出一顶崭新的安全帽,仔细为新员工戴上:“这顶帽子,是保护你的‘护身符’,也是我对你的期许——以后跟着我,不仅要学好技术,更要守住安全底线。”
  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导师带徒”签约仪式,是项目部培养新员工的“压轴戏”。新员工分别与技术骨干、管理能手结成对子,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书》,明确师傅需“手把手教技术、心贴心传经验”,徒弟要“虚心学、认真练”,并且每日要撰写工作汇报,在季度末进行总结汇报……
  “我师父当年就是这么带我的,现在我也要把这份‘手艺’传下去。”年轻导师聂凯说,他已经为徒弟杨浩楠制订了培养计划:前3个月跟着熟悉施工流程,3到6个月参与技术方案编制,半年后尝试独立负责。
  从专项培训“打基础”,到现场答疑“解难题”,从红色观影“铸初心”,到一线锻炼“强本领”,再到导师带徒“传帮带”,杭州机场高铁3标项目部的新员工培养,早已不是单一的“入职引导”,而是一套贯穿新员工成长全周期的培育体系。如今,新员工已逐渐融入项目节奏,他们的成长,为项目高标准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讯员 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