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4日
舌尖上的岭南史诗——一场穿越时空的南越盛宴
王萍
文章字数:1572
  五一假期,未安排外出的行程,所以在陪孩子学习之余,我便沉浸于《食南之徒》的世界,马伯庸的这本小说带我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时空穿梭。合上书页,唇齿间仍有丝丝岭南风味久久萦绕,耳畔回荡着两千年前南越大地上的金戈与市井之声。书中所涉,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带我重新领略了一条愉悦而充满文化深意之路。
  《食南之徒》堪称文白相济、和谐适宜,既能体现出文言古韵之美,又没有过分依赖于白话的直白通俗;同时又远远不只简单的口语叙述,而是有凝练、隽永、诗意和沧桑历史的厚重的特色。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感觉这些文字在无形中增强了我的汉语感知力;书中,无论是人物对话、情节环境的烘托、还是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和艺术趣味的食物烹制,都只用寥寥数句,就让其意境自显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涉及食物名称的一些字词,虽并不知道读音,却不需要刻意查阅,在上下文语境中便能体味其含义。这种文字风格,就如同书中所描写的岭南菜肴一样,在“吃”中融入了中原地域文化的厚重,以及南越地域所独有的野趣和鲜活,自有一番滋味,阅读的代入感很强,让人能“一口气读完”。
  作为身处广州番禺的读者,这份地域的贴近感让阅读体验尤为奇妙。书中讲述的赵佗治越和辑百越的故事,其核心舞台正是我脚下的这片土地——番禺(古南越国都城)。当读到书中描绘的珠江、越秀山、湿热的气候、丛莽密林,甚至“五羊衔谷”的传说背景时,那份熟悉感扑面而来。走进今日番禺的大街小巷,尝一口粤式点心,脑海中能立即浮现出书中所记的秦军初到湿热气候的不适、赵佗筑城安民的一幕幕场景,以及那些发生在古番禺城内的权谋与温情。时空交织带来的不是历史记录的冰冷感,而是熟悉的、可触摸的温度,这一切让历史变得立体、生动且感人。这不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生活的这片土地,原来脚下的每一寸都沉淀着厚重而精彩的故事。五一过后的周末,我专门去了一趟南越王博物馆,带着虚虚实实的故事去探寻背后人物和遗迹,带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去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身临其境”的共鸣更加强烈。
  作者以“食物”作为贯穿全书的灵魂主线,让人印象深刻。“食”的重要性在作者笔下,于其文其事其境之中,已然变成了文化的载体、身份的象征、沟通的桥梁,甚至是权力博弈的工具和生命延续的隐喻。从秦军初尝岭南生猛海鲜的惊愕与不适,到赵佗利用“食”来渗透、统治乃至“驯化”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心);从中原带来的粟米黍稷,到岭南本地的稻米、蛇羹、烤鳄鱼、荔枝、槟榔、薏米……每一种食物都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们成了文化的载体、身份的象征、沟通的桥梁,甚至是政治的工具和生存的隐喻。作者对岭南地理物产的熟悉、对古代烹饪技法的考据、对不同族群饮食偏好的再现,都显得极为精准且充满细节,让人信服。食物串联起的不仅是故事线,更是南越大地从百越林立到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经络。它让尘封的历史变成了可感、可闻、可尝、可触的故事,从“食”这种日常经验出发,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就有了最直观生动的媒介和舞台——“有滋有味”。一边阅读,一边好像嗅到了书中烤禾虫的焦香,尝到了薏米粥的清香,听到了食宴、觥筹交错背后的刀光剑影……
  最后必须称赞的是,书中文字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本书讲述的核心人物(如赵佗)、重大事件、地理环境、社会风貌,甚至许多饮食细节,都有明确的历史源头和扎实的史料依据,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作者并没有被史料束缚,他巧妙填充了合理丰富的虚构情节、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这些虚构基于对时代背景和人性的理解,使尘封的历史人物变得血肉丰满,动机清晰。那些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感人至深的情谊,以及围绕着“食”展开的种种或温馨或凶险的情节,虽是虚构,却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氛围。正是这种“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巧妙结合,让《食南之徒》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小说的阅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