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铁轨延伸七十载 天山见证新征程
文章字数:1416
  七十载砥砺奋进,七十载山河巨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有一条钢铁脉络始终贯穿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疆域的热土——那是一代代建设者用铁轨铺就的发展之路,是点亮大漠的绿色希望,更是中铁一局与新疆七十载同心同向、共筑发展的时代见证。
  这段深厚渊源的起点,要追溯到1952年。当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的锦旗授予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中铁一局前身)时,历史的指针已然指向新疆。带着这份嘱托,建设者们西出玉门关,开启兰新铁路的艰苦卓绝的鏖战。他们穿越“盛夏飞雪”的乌鞘岭,横跨“百里风区”的荒漠,在1962年将铁轨铺抵乌鲁木齐,终结了新疆不通火车的历史。这条全长1903公里的铁路,不仅是新中国建设周期最长的干线铁路,更成为新疆经济命脉的“奠基工程”。
  从此,中铁一局的命运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三上兰新”的壮举,正是这种渊源的生动写照——从50年代首建兰新铁路,到90年代攻坚兰新复线,再到新世纪参建兰新高铁,中铁一局以三次大规模西进,见证新疆从“路网末梢”到“亚欧枢纽”的历史性跨越。其参建的兰新高铁作为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大大提升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铁路运输能力,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道奠定坚实基础。
  和若铁路的建成,则书写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起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网,结束了南疆7县市不通火车的历史。建设过程中,中铁一局项目团队坚持“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理念,打造骨架护坡、植物防沙工程等示范段,将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有机结合。
  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将运输能力从每年1300万吨提升至3300万吨以上,货物出疆时间压缩9个小时以上;明哈高速公路成为世界上穿越沙漠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G577精伊公路北天山隧道全长11.893公里,攻克三处地震断裂带——这些重大交通项目共同构筑起新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工程开通后,准轨通关能力提升至20对,宽轨通关能力提升至27对,大幅提升中欧班列通行效率。霍尔果斯口岸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这个集公路、铁路、管道等“六位一体”交通枢纽的运能。克拉玛依至塔城铁路结束了塔城市不通火车的历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天山北麓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作为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项目,每年可新增绿电14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172万吨。阿勒泰冰川水产业园、莎车县肉羊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展现了对当地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通过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
  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阿克苏火车站改扩建后建筑面积扩大至老站的10倍;可可托海电网改造工程保障了国际滑雪场稳定运营;乌鲁木齐动车所作为西北地区最大检修基地,为高铁安全运营提供保障;布尔津县热源迁建工程有效缓解了当地冬季供热压力。这些民生工程显著改善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幸福指数。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中铁一局与新疆共同成长,用汗水与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建设者之歌。从交通动脉到绿色能源,从口岸开放到民生改善,每一项工程都是中铁一局与新疆深厚渊源的生动注脚。这种渊源,是铁轨与戈壁的对话,是使命与热土的融合,更是国家战略与边疆发展的同频共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铁一局将继续秉承“开路先锋”精神,为以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一带一路”的东风在天山南北吹得更劲、更远! (本报记者 杨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