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匠心”设计师
——记中铁一局设计咨询分公司交通设计所一级设计师刘杨
文章字数:1808
  “桥梁工程设计是一门艺术,最能体现一名设计师的思想与技术。”作为中铁一局设计咨询分公司交通设计所一级设计师的刘杨,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多年来,刘杨以多领域覆盖、高新尖技术密集型的项目经验,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桥梁工程设计篇章。
  多元项目 铸就技术辉煌
  刘杨的职业生涯犹如一幅精彩的画卷,涵盖了众多大型重点项目。从渝黔铁路夜郎河特大桥主跨570米拱桥的缆索吊装及斜拉扣挂系统设计,到怀邵衡铁路24米深水双壁钢围堰设计;从聊泰铁路15000吨钢桁梁顶推设计,到西安北站跨线钢箱梁转体设计;从宜兴铁路53米超高现浇支架设计,再到悬臂造桥机研发、智能喷淋研发,以及北京市政高架桥设计、深圳比亚迪云轨试验线建设等,每一个项目都是他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这些项目覆盖多个领域,涉及桥梁施工、市政工程、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且多为高新尖技术密集型,刘杨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沉淀与积累施工关键技术。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每一个项目,将其打造成精品工程。
  刘杨不仅擅长桥梁施工领域的结构设计工作,还积极接触各类相关领域。在涉铁领域,他主持完成了银川污水调度下穿既有铁路工程的设计,为解决城市污水排放与铁路交通的矛盾提供了创新方案;在科研领域,他作为造桥机研发的主要成员,完成了从第一代机到第三代机的研发工作,推动了造桥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施工技术领域,他深耕十余年,完成了近300项设计,每一个设计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攻坚克难 坚守工匠初心
  “攻坚克难,始终走在技术探索的路上。”这是对刘杨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他始终怀揣着谦卑的初心,脚踏实地、知难而上,坚守着一名设计师的匠心。
  自学结构计算软件Midas Civil,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刘杨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成功掌握了这一软件,并将其研究所得在公司内部进行普及。
  他负责的大多数项目都是首次接触,这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刘杨却从未退缩,把每个项目都看成是一次挑战和成长的机会。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安全着陆,他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技术验证和积累,也为团队赢得了技术自信和认可度。
  在一次桥梁设计中,项目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严格的施工要求。刘杨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地质资料,进行多次模拟计算,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经过数天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既满足施工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方案。
  贡献全局 彰显责任担当
  “贡献覆盖全局”是刘杨对待工作的格局意识。
  近几年,他曾多次受邀为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物贸公司等多家兄弟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在培训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兄弟单位提升技术水平。他还参与了学习地图编制工作,为中铁一局的员工培训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作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的专家,刘杨多次参与中铁一局范围内以及陕西省内的各类危大工程的专项方案的评审工作。他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对每一个方案进行仔细审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作为香港项目的专家帮扶组成员,刘杨深入了解项目情况,为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了许多难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作出了贡献。
  多领域探索 推动公司转型
  “多领域探索”是刘杨技术积累的自我要求。他本着“我是公司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原则,积极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
  在设计分公司运营初期,为了落实公司战略部署,刘杨作为先遣部队先后参与了北京市政研究总院的市政设计项目、深圳比亚迪试验线工程建设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他获得了大量的设计经历和宝贵经验,为工作转型、思维重组提供了有力依据。
  引入铁路设计专业板块后,刘杨首次担当设计主体,全程参与涉铁项目的设计工作。他深入研究铁路设计规范和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的设计方案。他的工作为后续如火如荼的专用线业务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响应中铁一局号召,刘杨积极参与悬臂造桥机的研发工作。第一代机已投入使用后反响良好。在此基础上,他拓展了第二代机的单双线兼用研发和第三代大梁段的研发。目前,造桥机设计订单已延至第六套。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设计制造运营流程和技术更迭管理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进做出了思路整合和技术探索。
  “只要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杨表示,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工匠之心,不断探索创新,为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 赵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