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跟我念,g-r-a-d-e-r,grader平地机……”12月2日,中铁一局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项目二分部(三公司)试验室办公室内,90后的甘肃回族姑娘马慧正在给同事讲授英语。
学英语专业的她今年7月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毅然选择踏出国门,当了名海外工程项目翻译。9月份到东帝汶项目后,她被分配到试验室工作。在这里,她有两重工作身份,既是教外语的“老师”,又是学工程试验的“新生”。
“刚开始接触工程,觉得挺新鲜的。”初次看到墩柱,好奇的她以为是在柱子上抹水泥,抹出光滑曲线,后来在师父、试验室主任陈冬子的引导下,才逐步了解预制施工的概念。
由于跨专业工作,马慧对自我学习管理要求严格。每天上午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下午与同事一起跑工地,使用英语与日本、菲律宾监理对话,对压好的路基进行检测,基本是天黑才回营地。
在同事们看来,马慧的到来,犹如麦田里种上了“新苗”。海外施工技术交流是关键,如何突破语言障碍、实现专业表达、有效解决难题,他们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薛亮 通讯员 郝树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