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6日,一场新闻宣传大培训在古城西安举办,这是中铁一局一年一度的新闻宣传骨干大聚会、大讨论、大提升。从工地来,到工地去,成为参培学员的心之所往。
本届培训班参加学员人数达到了空前的358人,这是以往参加人数的三倍之多。在报名阶段,各单位积极踊跃,个别公司初报人数一度超过50人。宣传部会务组几经筛选几易名单,才最终将人数固定下来。没有赶来参加培训的职工不禁感慨遗憾。8月2日,早已等候在报到处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细致地向初到学员讲解相关事宜,从中午开始,报到学员便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此次培训会务组精心编制了培训手册、通讯录、学员证等纸质资料,以及培训课件等电子资料,建立了微信群,方便交流培训期间各种事宜。与以往不同之处还在于年龄构成,80、90后学员占到总体的90%,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人数最多最年轻,这是一“最”。
由于报名人数巨大,宣传部为了鼓励通讯员们前来参加培训的热情,改变以往只有一个教室的布置,在主教室之外开辟“第二培训室”,通过网络视频连接进行同步转播,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学员前来听课学习,这也是通讯员培训班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分会场,学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授课老师的表情与课件内容都实时切换,如同就在面前。在住宿方面,会务组提前安排了李家村周边四家酒店,引导学员在报到之后立即入住,免去了外地学员对西安不熟悉带来的困扰。规模最大最有序,这也是一“最”。
在培训第一天晚间便举行了一个见面会,《铁路建设报》编辑记者8人同学员们面对面进行互相认识与交流,以往“只见其名不见其人”的报社编辑与通讯员拉近了相互感情。在授课内容方面,无论是通讯写作、摄影摄像、企业文化,授课老师均进行了大幅度创新,不仅表现在内容更新,同时现场授课技巧也更灵活,更引人入胜。最后一节摄影课,现场四名学员还被请上讲台,配合演示曝光技术。培训班全体学员被分为十个小组,在聆听了内容充实、过程紧凑的课程之后,各组按照抽签分别选定了10个命题,于第二天的晚上展开了分组讨论。“如何在工地发现好新闻?”“浅谈你对工地摄影的认识?”“如何拍好工程照片?”“你是如何理解项目文化建设的?如何做好项目文化形象展示?”等等命题在学员们的热烈探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收获了充实的讨论成果,在结业仪式上各组先后上台予以阐述。互动最有特色,这又是一“最”。
会务组提前根据授课内容编制了培训班考题,在全部授课结束后举行集中考试,检验培训效果。最后一天按照惯例进行实践采访环节,安排了两辆大巴车,交叉拉送学员先后前往城轨公司西安地铁两个工地进行实地采访,报社全体采编人员陪同前往、分组指导,切实引导学员如何在现场采访。在井然有序的安排中充分让学员感受到了火热的建筑工地所展现的的新闻宣传素材。注重实践效果,这还是一“最”。
面对第一次组织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培训,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铁路建设报》总编辑杨峰表示:“在办班工作中我们还有诸多不足和有待提升的地方,希望下一次更好。本届培训班给全体中铁一局新闻宣传战线的同志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经历,回去走上各自工作岗位,产生更多好的新闻宣传作品,这就是通讯员培训班的最终目的。”
2017年是中铁一局施工生产任务最为忙碌的一年,新闻宣传工作也顺应大势、服务大局。本次通讯员培训班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正是企业施工生产大局面展开之所需。宣传部集中办班,避免了各单位重复投入、浪费资源。培训班授课内容紧贴实际,让学员具体掌握企业宣传与工地新闻采、写、编、摄的实际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充实的生活往往过得飞快,为期四天的2017年通讯员培训班在紧张忙碌而又精彩纷呈的过程中结束了。在这期间打开手机朋友圈,一条条学员们发布的状态映入眼帘,“别开生面的宣传工作培训”,上海分公司一名学员写到;“短暂的充电,是为了更好的续航。培训仅四天、受益一辈子”,厦门公司一名学员这样表达;“第一次进隧道就看到如此场景,地铁建设者们辛苦了”,这是建安公司一名学员在最后一天现场实践时写到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四公司一名学员在培训班结束后表达了自己的不舍。等等心情、感悟覆盖了朋友圈。
(本报记者 侯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