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2002年建国、从战乱中浴火重生的世界“年轻国家”,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东帝汶,一切都百废待兴。
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中海外和中铁一局组成的联营体、特别是中铁一局员工作为建设主力军,跨越重洋,远离祖国和亲人,正建设着该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他们用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助力东帝汶迈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高速时代”。
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30公里、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80至120公里。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截止目前,全线路基已基本拉通,一些路段已经开始摊铺沥青。预计2018年6月道路施工将全部完成。
一项管理创新奠定项目成功基础
2015年1月8日,中海外(后与中铁国际吸收合并)和中铁一局组成的联营体成功中标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第1标段项目,合同金额2.98亿美元。这标志着中铁一局成功步入东帝汶市场。
对此,中铁一局副总经理郭炜要求海外事业部及各参建公司“一定要精选队伍,科学组织,力争‘开门红’,为企业进一步开拓东帝汶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苏艾高速公路这个国际竞标项目,为更好地发挥合作优势,2015年9月,中海外和中铁一局成立了紧密型联营体公司,负责中铁国际和中铁一局在东帝汶市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双方股权比例为51:49。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这种模式是首创,它既改变了过去松散联营体管理项目的模式,也摒弃了按照股权比例各自投入管理要素的合作模式。
“虽然双方股权有大小,但是在重大事项中的决策权却是对等的。这一点通过制度的建立和领导班子的带头,在联营体公司内部形成了沟通协商、民主决策的良好机制和氛围。”中铁一局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联营体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成武讲道。
联营体公司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公司,而且是长期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公司先后制定了《重大事项决策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50项管理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高效、稳步推进。
联营体公司下设联营体项目经理部,负责履行项目合同,对外商务活动,以及日常的项目生产、进度管理,内部计价工作管理、分包合同管理。联营体项目部又下设4个分部,分别由中铁一局五公司、三公司、四公司和中铁十局二公司组建各自管理团队。其中,中铁一局管段全长20.78千米,占全线70%的建设任务,是施工的绝对主力。
为了统一协调和指导中铁一局3家参建苏艾高速单位的施工管理,中铁一局海外事业部紧急抽调斐济公司副总经理StevenSong到东帝汶,组建中铁一局项目部。StevenSong从事海外经营多年,曾在香港、菲律宾、斐济等国家工作过,有着丰富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
中铁一局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项目部的组建,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物资设备统一采购调配,施工现场的统一协调管理,有力地促进了中铁一局三个分部施工生产进度,使中铁一局的三个项目分部在全管段率先拉开了施工局面。
紧密联营的模式充分发挥了两家公司的各自优势,减少了合作过程中彼此的文化冲突,奠定了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项目运作成功的基础。据了解,各分部的项目经济效益都好于预期。 中海外—中铁一局东帝汶联营体公司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中资企业。现在联营体公司现有员工1342人(其中中方394人,外籍946人,第三国员工2人),拥有各类机械设备522台(套),已累计完成产值7.58亿元人民币,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000余万元人民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座码头破解项目经营风险
物资供应是施工生产的重要保障。然而,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东帝汶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物资不但匮乏,物价还非常高昂。工程项目所需设备,以及大多生产、生活所需物资也需要依赖进口供应。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在东帝汶,进口货物都须经首都帝力港口卸载后,才能周转。但是项目物资负责人许英杰前期在做调查时发现,从帝力到苏艾的3条道路,都要翻越山地,道路存在着毁坏严重、山高坡陡、艰险异常、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陆路运输投入成本和安全风险也会骤然增大。
“在项目前期策划时,海外事业部领导就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个项目经营成败的关键,就是如何解决好设备材料进场问题。”马成武讲。
东帝汶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东帝汶北面的帝力面向太平洋,而南面的苏艾则面向印度洋。当记者9月中旬到达这个中铁一局自建的码头时,第一感觉是很普通:在一处荒芜的海滩上,石砌和水泥浇筑的高台像舌头伸向烟波浩渺的大海;在码头的左边的海滩上,搁置着十余个拇指的小舢板,当地人就是划着这个下海打鱼。在码头后面不到百米的地方,是一栋破损的、墙面肮脏的小平房。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码头,却耗费了项目技术人员很大的精力。
许英杰告诉记者:建码头需要东帝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且该地域是天然流沙区,潮水变化也较大。东帝汶一些人一开始认为根本不可能。
面对质疑,从联营体到项目部和分部开始迅速行动。建设码头的申请报告很快得到了东帝汶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批准;另一方面,联营体项目经理杨潇含带领技术人员,到苏艾海边深入调研、查找资料,了解海潮情况,连续两个月对大海水位高差进行监测,并从国内广州请来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咨询。
在掌握了一手的海域情况后,项目技术人员经过42天的艰苦奋战,于2015年11月初,在苏艾姥姥村一个渔民打渔的小港口,建成了38米的长码头和14.9米的临时码头,并同时完成了3400平方米的临时货物堆场,贯通了350米的道路、修复完成30米的断桥。这不仅为项目物资运输疏通了道路,也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赞誉。
码头建成后,为了物资设备顺利通关,杨潇晗带领有关部门和清关代理,到海关、税务、移民、海警、检验检疫等一个个机构、部门沟通协商。经过艰辛谈判,东帝汶海关在码头设立了办公点,其他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为我方物资设备顺利通关、装卸、运输提供了有力支持。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码头,化解了项目经营的潜在风险。
从2015年11月14日首批物资抵达,截止到2017年8月底,中铁一局通过自建的苏艾码头,共接收国内集中采购、批量发运9个批次,将近2000万美元的物资设备。其中生产所需的各种大小型机械设备219台(套)。既确保了工程施工快速高效推进,又消除了运输成本、安全风险增大的不利因素。一个信念打造质量过硬的中国品牌
“我们一定要打造质量过硬的‘中国品牌’,不能说只要在国外赚到钱就行了,那不行!”在二分部(中铁一局三公司)采访时,分部经理张克强讲道。
张克强在全线管理人员中年龄最大,属于“超期服役”,虽然这是他第一次管理海外项目部,但却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来的中国企业,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选拔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绝对不能挑选调皮捣蛋的,一定要选拔高素质、技能好的人员。坚持质量第一,是他坚定的管理理念。施工中,二分部发现一个桥梁墩柱质量不合格,他明确要求推倒重来。作为一名公路施工专家,他发现东帝汶之前建设的一些普通道路的沥青路面容易开裂,且路面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白”,原因是沥青中少添加了一种相当于胶凝剂的矿粉,导致了路面的粘结性和耐久性差。在苏艾高速公路建设中,虽然东帝汶业主和监理没有要求添加这种矿粉,在明知经营成本会增加的情况下,为了路面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他还是坚持使用。
二分部承担着全线最重的施工任务,不但管段长,达8.65公里,还担负全线梁板的预制、路面沥青摊铺,以及生产一局三个标段碎石的施工生产任务。在项目管理中,他们将国外项目实际与三公司在国内路基、路面施工中的优秀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创造了全线多项单项工程第一的好成绩,月月超额完成产值,稳居全线第一,为联营体项目部能及时验工计价(合同规定每月全线只有完成900万美元才能计价)贡献最大。
建设中,二分部还结合实际,整章建制,制定了51项海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一分部(中铁一局五公司)在全线承建的工程量最小,这是五公司第一次参与海外工程管理。项目办公室主任曾延成讲道:五公司余维东、赵宝忠等领导表示,“不管面对什么困难,一定要将大家带出去!”
在海外事业部和联营体项目部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就克服了语言障碍,适应了美标,设计画图、施工管理迅速走上正轨,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海外工程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支海外人才管理团队。
一分部有40多台套大型施工机械,中方仅有3人组成的“黄金班组”管理的井井有条,机械管理走在全线前列。而且,在全线他们承建的工程量最小,工程变更数量却占到变更总量的三分之一。
作为从斐济公路项目转战而来的三分部(中铁一局四公司),是最早响应项目部“属地化管理”方针的分部,也是全线唯一没有配备专职翻译的项目分部。他们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工程质量管理一直稳健地走在全线前列,被项目总监评为“免检产品”。
一种精神推动东帝汶进入发展“高速时代”
9月10日,记者一行从帝力乘坐两辆越野车到苏艾。180公里的距离,一路都是翻山越岭,坑坑洼洼,靠近帝力刚刚修建好一小段柏油路,也因为弯多山陡,会让人产生晕车的不适。越野车经过7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中铁一局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项目部驻地。
后来记者从建设员工口中得知,他们刚到这里时,全线的道路状况更差,有时要跑八九个小时,走之前,还不能吃东西,“胃里吃的食物会被颠出来”。
但这个所谓的苦,对中方员工来说现在已经不算啥。
在联营体项目部,管理人员周伦廷告诉记者,他们刚到苏艾时,租住在一处民居里,第一天刚住进去,半夜里他被房间里突然响起的蛤蟆叫一样的声响惊醒,起来时发现,墙上趴着一条一尺多长的壁虎。
在一分部(中铁一局五公司)建点时,中方十几位技术人员带着当地民工一起抬砂石料,一起搭板房,汗流不止,想洗澡时只能脱了衣服偷偷蹲在荒草丛中的拉水车后面,匆匆往身上撩一下水。
“每个人一开始都至少晒脱了两层皮。”曾延成说。
刘冬是二分部(中铁一局三公司)工程部部长,他们一行4人最早到达建设现场进行线路测量。“丛林密布,随时会出现毒蛇。测量的GPS有时也会没信号,虽然聘请当地人在前面用砍刀开路有一次90米的道路横截面测量,还是走了1个多小时。”刘冬讲道。
三分部(中铁一局四公司)是全线唯一“驻军”的分部,驻扎着6名东帝汶武警,负责该分部乃至施工全线的安全巡逻。原因是三分部驻地偏僻,2016年五六月份受到当地劳工的围攻最厉害,中方项目人员一度人人自危。面对巨大的人身安全风险,身板瘦削、寡言少语的分部经理王喜成,带领着分部几十位中方员工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一直坚守施工现场。
在东帝汶,面对在当地基本买不到机械修理配件的情况,各分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回国的中方员工,来时都要捎带配件。因为到东帝汶必须要中途转机,不但增加了员工的旅途劳累,他们还因为捎带的机械配件,至少面临3次海关盘查。
东帝汶蚊虫肆虐,水质较差,刚开始到的员工很多都感染过登革热,一些人还得过肾结石。生病不可怕,关键是东帝汶缺医少药,甚至感冒药也缺乏。个别人为了治疗一个简单的蚊虫叮咬只能回国。后来,随着项目部从国内聘请了中铁一局五公司医院退休的副院长何大夫,来加强病患的防治,以及驻地卫生条件的改善,项目员工感染登革热的情况才明显好转,并且日常病患处理有了较大保障。
远隔重洋,对亲人的思念也是难以触碰的心理之痛。
在讲到这些时,他们有的会微笑着说:已经慢慢适应了,相比在圭亚那热带雨林中施工的艰辛,已经好多了。有的也会这样认真地讲道: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多吃苦。只有走过更多的路,才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海外工作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尽管面临着千难万险,中铁一局人却以祖国和企业赋予的时代使命为己任,努力推动苏艾高速公路的建设,挥洒着汗水,为东帝汶的经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
“苏艾区域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苏艾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会推动石油开采和解决运输难题,促进东帝汶经济大发展。”马成武告诉记者。
2017年9月18日,苏艾高速公路项目首段沥青路面开始摊铺施工,这表明,东帝汶人民距离“高速梦”又近了一步。
一份情谊穿过时空跨越千山万水
东帝汶与中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有中国广东、福建人乘船“下南洋”。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也曾到达东帝汶,带来中国的瓷器,带走东帝汶的檀香木。到了19世纪初,东帝汶华人社会形成。
华人为推动东帝汶经济繁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中国中铁一局等中国企业的到来,将中国和东帝汶两国人民的世代情谊推向深入,在东帝汶传为佳话。
因为东帝汶长期处于动荡不稳定的状态,建国只有十多年,技能工人缺乏。“当地劳工连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都没有,刚开始上工地都是赤脚干活,安全帽也不戴。”二分部(中铁一局三公司)安质部长肖仪伟讲道。
中铁一局以“属地化管理”为抓手,选拔国内优秀的项目技术管理人才带班,通过“架子队”、班组建设等模式,带领东帝汶劳工学规范、学技能。
在三分部(中铁一局四公司),他们积极发扬传、帮、带的企业精神,招聘一批,教会一批,始终让外籍员学有所得,在实践中提高。一位叫INACENCIO的当地劳工讲道:中国人没有嫌弃我们没有技能,他们手把手教我们学东西。ABRAODENERI今年34岁,长期处于无业状态,要抚养四个小孩的他之前四处奔波,生活压力巨大。通过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手把手教学,一对一传授,ABRAODENERI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全站仪、水准仪、中海达GPS等仪器,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项目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经过努力,目前三分部逐渐形成了以中方人员为主,外籍员工为辅的用工模式,该分部200名建设工人,其中,东帝汶人员占全体参建人员的80%。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海外与中铁一局组成的联营体,为东帝汶培养了像INACENCIO和ABRAODENERI这样没有任何施工技能的劳工近千人,他们中有的人掌握了工程测量技术、有的人学会了工程试验、有的人学会了机械操作、有的人学习了高标准的桥梁施工规范……并且,当地很多劳工依靠打工收入,现在已经盖了新房子,家庭生活得以显著改善。
今年6月,东帝汶国家总理阿劳若到首先来到中铁一局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项目二分部(中铁一局三公司)观摩了桥梁建设,他表示,中国公司不仅是SUAI高速公路的建设者,还带动了大批当地工人的就业和技能提升。他鼓励现场工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为东帝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中铁一局还为苏艾市,以及工地沿线的许多乡镇、村庄无偿修缮了年久失修的道路、桥梁、教堂、政府办公驻地,而中铁一局两次主动参与山火抢险,抢修因暴雨损坏的输电线路,为当地学校捐赠文体和学习用品的事迹被东帝汶最大的报纸《帝汶邮报》报道后,既展示了中国企业的担当,也彰显了中国仁爱诚信、急人所难等传统美德,赢得了当地各界好评,得到了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的高度赞誉。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相信,随着苏艾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与东帝汶两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融,还有两国人民情谊的进一步加深。(本报记者 史飞龙 特约通讯员 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