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作为全国高铁网“八横八纵”最北一横,施工环境相当恶劣的高寒客运专线——哈牡客专的建成,对中铁一局高速铁路四电集成系统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我所带领的班组共有35人,由2名技术员,2名小组长,和30名作业工人组成。主要负责哈牡客专供电施工任务。
为了兑现业主通车任务,2018春节还未过完,我就和工友们启程奔赴工地。阳春三月的哈尔滨依旧“风雪飘摇”,我带领大家在极端低温下,战风雪、斗严寒,坚守现场,抢工赶工,与时间赛跑。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鏖战,圆满完成段内涉及57座箱变、191个高压电缆中间接头箱电缆接续施工任务,累计完成1066个高压电缆头制作,且都是一次性送电成功,刷新了该工程施工速度的纪录。
2018年7月份开始,四电集成项目进入最后的联调联试阶段,我和班组人员奔走于8个站房变配电所之间,昼伏夜出,干起“细如发丝”的光纤接入和调试工作,为了提高调试效率,我们把工作细化到每一天,把工序调整到每一分,经过2个多月的精细试验,精准完成了所有箱变与后台的数据精确对接,为哈牡客专的顺利开通奠定了基础。
2018年12月19日,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次施工,记得那一夜的寒冷和坚持。为了保证哈牡客专25日按期开通,我们需要对哈西站的既有线箱式变压器进行扩容施工。施工天窗在晚上12点到凌晨4点,我和工友们要在仅有的这4个小时“天窗点”内更换好新的箱式变压器,并且恢复供电。深夜的哈西站,气温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电缆外表的保护层已被冻得僵硬,刀子划在上面如同划在铁皮上一样,然而制作高压电缆头只能裸手操作,要是不戴手套,双手不到20分钟就会冻得失去知觉,无法继续作业。于是,我就带领工友采用“车轮战”:一组先干,手冻僵了就换人继续制作,就这样20分钟一换,20分钟一换……大家坚持着、努力着,与风雪对抗,与时间赛跑,终于在凌晨4点前完成了此项艰巨任务,顺利恢复供电。
帽儿山配电所被评为哈牡客专全线电力专业的“首件工程”。为了高效、优质、美观、安全地完成首件定标任务,我主动与项目管理团队联系,商定施工方案和人员组织,积极带领作业人员率先施工,在施工测量、基础制作安装、设备安装、电缆支桥架安装、电缆敷设接续等各个施工步骤中精益求精、不断改善工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按照“严要求、高标准、重品质、抓细节”的班组管理要求,对施工工艺没有丝毫松懈,注重发挥团队整体合力。2018年6月15日,根据施工安排,由我和两名老职工带四名学生进行电缆头制作,并在作业前一天,进行了电缆头制作技术和注意事项的培训讲解。第二天在施工现场,先让学生开剥电缆外护套,再由我和两名老师傅进行主绝缘开剥,在开剥过程中,对学生一对一详细讲解了电缆头制作的工艺和要求。经过一个星期的磨练,他们个个都能独挡一面,合格完成电缆头制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帽儿山配电所打造成了哈牡客专全线的明星样板工程。哈牡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特意赶来实地参观考察,称赞一局团队了不起!
哈牡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还专门下发文件,对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四电联合体项目部进行全线通报表扬。同时要求哈牡客专各参建单位观摩学习,并在全线推广我们项目首件工程精湛的施工工艺。
在安全生产中,我始终坚持“三快、三勤、三细、三不少”。“三快”就是嘴快、腿快、手快;“三勤”就是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三细”就是心细、安排工作细、抓工程质量细;“三不少”则是班前讲话不能少、过程排查不能少、班后复查不能少。每天班前、班后,我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所以,我们在整个工期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
班组长作为连接项目管理与施工人员的桥梁,在项目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中,我采用新老搭配的方式,让老员工和新员工结对子,共同承担紧张的施工任务。施工闲暇时,我又组织新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训,重点传授关键部位的操作技巧,鼓励他们多动手、勤思考。使团队整体战斗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业余时,我常和班组员工聊家常,跟他们交流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尽最大可能给予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而,我也成了大家的“知心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