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几乎每个七零后的中国人都会唱这首儿歌,这首创作于一九七零年的歌曲,即使时光已经过去近五十年,至今唱起来仍然脍炙人口,那清新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听起来仍然让人心情愉悦、欢欣鼓舞。
这首歌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标志,是那个特殊时代精神的经典展现,也几乎是接下来几代中国人热爱祖国的启蒙教育典范。那个年代的小伙伴,大多数都是从记事起就学会了唱这首歌,从此对天安门产生了美好而急切的向往,却又大多数都因为遥远、贫穷、混乱等原因而没有机会亲眼去看看只在梦里画里见过的天安门。
在我老家那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我是同龄小伙伴中第一个到过北京天安门的,因为父亲是当时原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的工人,八十年代末正好在北京昌平县修建京九铁路,所以我才有机会在暑假的时候跟着父亲去北京。那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那么真切地站在天安门前。当时年龄尚小的我根本无法描述当时的心情,平时只有在画里才能看到的天安门,原来是如此的宏伟,只有在画里才能看到的毛主席像此刻是那么大那么高,小小的我站在天安门前,似乎一切都要仰头才能看见,毛主席慈祥的笑脸绽放在城楼上,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在云端,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中央巍巍耸立,天安门四周宽阔无边,身边的人们来来往往……当时并不太明白“爱国”是什么的我,心里第一次澎湃着、激动着,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种情怀,一种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骄傲和自豪。
父亲还带着我去看了故宫、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那个暑假的我完全处于亢奋状态,首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神圣、那么壮观,首都的一切都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回家之后自然在小伙伴当中炫耀一番,非常骄傲自信地认为自己比别的小伙伴更多地领略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比他们更加懂得对北京天安门和伟大祖国的热爱。
在当年金秋时节举国欢庆四十华诞之际,再次向历史证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也更加巩固了国家和民族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牢不可破的重要地位。
当时年幼的我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场黑色恐怖的“十年内乱”,但爷爷和父母们常常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教育诫勉我们,我家中至今也还珍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粮票和有着那个年代特殊烙印的一些书籍。有一本《天安门诗抄》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之一,我有幸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了,也就是在读《天安门诗抄》的时候才对天安门产生了向往,萌生了最初的爱文学、爱国家的情愫。一九七六年,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英雄的首都人民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用血和泪的文字抒发着他们的爱和憎,抒发着他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也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发出战斗呐喊,作殊死的斗争。《天安门诗抄》里的诗歌,激情澎湃,斗志昂扬,至今读来也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热泪盈眶,它是矗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和革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让天安门成为矗立在我心中永远不倒的神圣殿堂。
当初第一次去天安门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小的少先队员,不知不觉悠悠几十年过去,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全国上下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正奔赴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也早已追寻着父辈的足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成为了中国中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名员工,却因为忙于学习、工作等等原因,再也没有去过北京,再也没有机会第二次去看天安门。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天安门是从小根植在心中的一种信仰,是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初心和寄托,无论身在祖国的天涯海角,无论距离天安门有多么遥远的千山万水,无论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一片瓦还是一块砖、一粒沙还是一滴水,只要信仰不倒,初心不改,天安门就是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那一盏灯,就是永远跳动在祖国心脏的那一幅壮美画卷。
每当重温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那天的视频,褪色的画面、嘈杂的音质都掩盖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句话的神奇力量,这一历史时刻永远都会让无数国人激动泪目;每当红旗升起、国歌响起的那一瞬间,便想起我和天安门的第一次相遇,那是点燃我信仰和执着的地方,一种时代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便油然而生。遇见便是终身相爱相随,我爱这经过岁月洗礼而愈发大气磅礴的天安门,我爱这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上越来越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伟大祖国!(作者单位: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