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初入征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父亲光荣退休,我因此有幸接班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当时,我们一起入路的有六人,都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工作单位--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处(现建安公司前身)四队十二小队。那年我十七岁。
  我参加工作干的第一个工程,是梅七线铁路梅家坪机务段。工地很大,从南到北约莫有两公里。记忆中,四年里,陆陆续续开工建设的配套建筑大大小小有近二十个。
  最初,我被安排到混凝土班。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扛水泥、搬砖头、筛沙子是必修课。人海战术是施工生产的常态,一个小队百十号人,大的工班有二三十人,小的也有十几人。那年月,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加之所施工的厂房,都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设计,施工起来劳动强度相当大。每一榀屋架和每一根柱子,都是工人师傅们自己拿小推车运沙石、水泥,现场拌合混凝土,用铁锨一锹一锹灌注出来的。不像现在的钢结构工程,工厂化生产,即便是混凝土工程,也都是商混、泵送,既省时又省力。那时没有商混,打灰全靠人工,而且都是自己的职工,没有民工一说。基本是一台老式的内燃搅拌机,后盘一个人用独轮翻斗车供沙子,三个人用铁架子车供石子,开搅拌机的师傅还连带往料斗里掺水泥和添加剂;前盘六至八个人负责倒运和浇筑混凝土,一至两个人负责振捣,还有一至两个人负责整理收面工作。遇有大型构件(如当时全国最大跨度的27米预应力屋架梁)或连续进行杯型基础、牛腿柱施工时,人员还得增倍。每次打混凝土,事先大家伙都要用搅拌机一车车把石子清洗干净,堆放在料场备用,开盘前还需把水泥从仓库一袋袋倒运到搅拌机旁,堆码成垛,以便添加,前后盘都是由人工甩开膀子实打实的干出来,女职工一样干,巾帼不让须眉,这真是一项苦活、累活,谁也偷懒不得。我刚开始干时,没两天功夫双手就磨出了血泡,班长照顾我,让我去给预制好的楼板洒水养生。这么多年来,一直使我不能忘记的是师傅们手中那一把把用劳动汗水磨成“月牙”状铮亮的铁锨,这是那个时代高强度劳动所造就的独有特征,他们是最可敬的人。自此,我再没见到过被磨损成这般严重模样的铁锨,我始终遗憾着没能收藏一把放在家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那个年代,职工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像我这样刚参加工作的普工,一个月才三十六块九毛八。工班里每月奖金是“五七九”,也就是分五块、七块、九块三个档次,月末,大伙儿坐在一起面对面公开进行评比。从工作态度、思想学习、完成任务、团结同志、助人为乐等诸多方面,一样样说起,十分严肃认真。不过,那时候人都很实诚,凡事讲风格顾大体,并不是把钱看得很重,相互之间总是你谦我让,很少有为分奖金闹矛盾在一起急红脸的。虽然发的钱不多,但是,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涨,师傅影响带动帮衬着徒弟,徒弟处处表现着自己,生怕给师傅丢了脸面,挺不起腰杆,个个奋勇争先充满了激情。那时,对手赛、班组赛、小队与小队之间较着劲比拼的生产劳动竞赛很是普遍广泛,每个人身上都迸发着那么一股子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干劲,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与奉献精神。记得有一年赶工期,冬季里下大雪,班长安排我们几个小青年烧锅炉,轮流给工地上打好的混凝土柱子蒸汽养生。雪夜里我们在撂天地顶着刺骨的寒风,守着三组锅炉不停地加煤加水,来回检查巡视着长长的一排排用保温材料覆盖好的柱子,随时处理被压力崩开的蒸汽管道和大风刮起的塑料布、草帘子,紧张起来忙出一身热汗,停歇下来浑身发冷打颤,手指冻僵了在炉火口烤一烤接着再干。一个个整得跟“煤猴”一样黑不溜秋,但没有人叫苦叫累,都是闷头抢着干活,唯恐出了纰漏,造成质量事故,毁了工班的集体荣誉。后来我们几个年轻人,由于工作表现积极,干活卖力肯吃苦,责任心强,还在小队的生产会上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鼓励。
  我在工班干了四年,平均不到一年一个工种。从混凝土工开始到架子、油漆、预应力张拉,最后被抽调到技术上干测量,培养当领工员,无论干啥,总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当时,我还兼职着团支部书记,经常和团员青年一道进行生产突击义务劳动、建设“青年工号”、开展文体活动,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创作了配乐广播剧《太阳落山时的闲言碎语》,剧中人物都是由队里的青年文艺爱好者扮演。我们自编自导自己用双卡录音机进行录制合成,在队部的广播室通过高音喇叭广播给广大职工们听。让自己人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积极歌颂那些在单位推行生产经营承包中勇于带头、敢为人先、大胆包干的班组和个人,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扬,也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表扬,我们欢欣鼓舞,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在工程建设中,青年架子班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还首次成功搭设了35米高烟囱脚手架,他们的事迹受到陕西省团委的表彰,荣获了“青春杯”称号;建四队十二小队团支部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红旗团支部”称号;我也荣幸的获得了局“新长征突击手”建功立业荣誉奖章。在全体参建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梅家坪机车库工程一举获得铁道部“银质工程奖”;木工班老班长常瑞吉同志光荣的被评为铁道部劳模,披红戴花进京出席表彰大会,为企业在国家铁路建设中赢得了宝贵的殊荣。这在当时都是极轰动的事。
  直到1985年7月,我被处党委下令以工代干,调到大队部任团总支书记,成为一名脱产干部,才离开了十二小队。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4月,全局推广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咸阳陈阳寨建筑处四队隆重召开。时任局党委书记朱贵于报告会后应邀为“青安岗”欣然挥笔题词:“活跃在施工现场的青年安全监督岗成效显著,值得全面推广。”这既是局领导对我们当时共青团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建筑处为铁一局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的高度赞扬。随后,局党政工团联合行文,在全局施工生产中深入推广建筑处四队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的经验与做法,极大地鼓舞了青安岗岗员的工作热情。在共青团岗位工作期间,我们还创办了青年刊物《年华》,为引导团员青年热爱本职、岗位成才,大兴“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之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今,回想起这段充满青春活力,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些鲜活的经历仍旧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它始终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建安公司)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