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录年,1934年1月出生在西安市未央区西马寨村。1950年10月考取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铁路人员培训所,1951年6月结业。1953年考取天水铁路工程学校,195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设计一院工作。
1959年,叶录年调至一局桥梁队,不久就参与建设靖远黄河桥。大桥位于甘肃白银,在白银—长征铁路支线和包兰公路上跨越黄河干流。叶录年每天要穿着救生衣、背着仪器、乘着羊皮筏子横渡黄河去开始一天的测量工作。每年4月到8月是黄河的汛期,他们需要赶在汛期前打好沉井基础。大桥是全国最后一个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工程,他和队友需要下到附加了3个大气压的沉井中工作,完成后要再回到减压舱恢复一小时,才能回到地面环境,一干就是4个月。
汉江斜腿刚构桥是中铁一局历史上首个获得全国优质工程金奖的项目。1983年3月,叶录年接上级命令,到安康专线参加大桥建设,担任架设现场指挥副组长,在测量控制、合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确保了大桥顺利合龙,为安康水利(电)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桥于1983年及1986年分别为铁一局捧回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科技进步奖。
襄樊汉江二桥是桥梁公司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里程碑。1988年,只有一座公铁两用大桥的襄樊亟需一座大桥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任桥梁处副处长的叶录年来到襄樊汉江二桥(今天的襄阳长虹大桥)现场,担任总工程师、副指挥长。大桥不仅是湖北省“八五”重点项目,在全国也备受关注。大桥主跨10*100米,设计为全连续预应力砼箱型梁,采用悬臂灌注法施工,孔跨在当时为全国最大。汉江水流湍急,主航道施工困难,钢轨桩便桥方案失败。叶录年去了以后和有关专家研究,想出“浮船平台插打护筒及钻孔”的方案,因地制宜地解决了施工难题,后来研究论文还在全国土木工程学会上发表,为国内同类型施工提供了借鉴。
从早年的兰青、兰银、青藏等线(参与勘察设计),到后来的白宝专线、镜铁山支线、石汝线,从60年代末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号召奔赴阳安线,到70年代转战西延线为老区人民服务,从支援唐山灾害重建的压煤改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一局桥梁处打出名头的多座桥梁建设现场……到底修过多少座桥,叶录年自己也没有数过。
无论是在乌鲁木齐西山机车库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还是前往青藏线进行勘测工作时乘坐的四面来风的卡车里,还是在被诬陷停职当工人的采石场……叶录年“好好干活”的初心都未曾改变。从1978年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同于今天的“全国劳动模范”)”,到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中铁典型人物”……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都是对他朴素初心的最好明证。
1994年,叶录年在退休后并没有选择休息,经老桥梁专家唐嘉衣推荐,他与老伴于世政一起来到了虎门大桥的建设现场。
虎门大桥飞架珠江口,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悬索桥,其主跨888米,主桥长约4公里,左右两根悬索各由110股钢丝股组成,每股又由127根5.2毫米的镀锌钢丝组成。
在虎门大桥施工现场,除了审核报送各施工单位的重要施工方案,叶录年还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审查并亲自设计了两个主塔下系梁的施工鹰架;第二件,建议采取旋转平台法浇筑大型铆碇基础砼,破解了施工难题;第三件,采用滑移鹰架法解决了高达60米的边跨梁灌注问题,节约了资金。大桥结束后,他和担任项目合同部部长的老伴双双被评为广东省交通厅“两线一桥”先进工作者。
虎门大桥结束后,叶录年又前往广惠高速公路,主持完成了一系列桥梁隧道的技术工作。2004至2009年,他再次被聘为桥梁处专家组成员,为全局、桥梁公司以及外单位的多项桥梁工程担纲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