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1952—2006),男,山东金乡县人,中共党员,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第一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处机械工人、高级技师。工作三十多年来,他自学不辍,从普普通通的机械钳工成长为一名精通桥梁施工技能的“工人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王海随父母从山东来到陕西。17岁那年,王海来到位于陕西的中铁一局桥梁工程处报到,成为桥梁建筑工地上的一位普通钳工,出发前,父亲嘱咐王海:“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王海记了一辈子,并且在以后的岁月中,就是遵循这样一条看似简单的标准。
当时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他,为了弥补知识上的差距,自费购买了钳工、电工、电焊等多工种基础知识书籍,开始了艰难的自学。工地的学习条件是相当简陋的,王海不得不首先琢磨一个又一个窘迫的“创意”——他从工地上捡来废弃的水泥纸袋,抽出中间干净的部分装订成本,用来记笔记和画草图;三视图透视原理不容易弄懂,萝卜、土豆在他手里就变成了模型材料,摆在眼前细细把玩。为了“啃透”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书,他几乎用去了自己全部的工余时间,手心手背经常画满公式、数据、符号,连走路吃饭都在读在记。每项工程完工后,他都会缠住技术员和老师傅,一个个技术难题非要弄懂弄通。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后,王海开始在桥梁施工中的小改小革上“牛刀小试”。工地上的架子车改过,输送混凝土的灰斗改过,灌注混凝土的漏斗也改过,他成了工地上的小“技改明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车、钳、铆、焊等多工种技能他驾轻就熟,并且练就一套过硬的绘图基本功;机械制图、工程机械设计、热处理、预应力张拉这些高等专业理论他也能信手拈来。王海从小改小革起步,逐步成长为一个“工人设计师”。
在工作上,他潜心钻研,取得了多项技改科研成果:西延铁路刘家沟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替换钢梁顶推方案,节约资金68.56万元;咸阳渭河斜拉桥主塔施工滑动模板和柔性拉杆挂索施工方案,节约资金258.6万元;芜湖长江大桥铁路引桥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整体预制和架设,参与的箱梁模板设计比原方案节约资金67.5万元,填补了我国制梁施工的空白;南昌生米大桥钢拱架安装300吨连续提升设备,提升高度60米,如果采用柳州公司的设备,所需资金225.7万元,而王海采用张拉千斤顶改造的提升设备,只用了35.4万元,节约资金190万元。
兰州谗柳高速公路太平沟曲线大桥采用多点连续顶推法施工,属国内首例。大桥纵向坡度为2%,梁体总重8640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由高处向低处顶推,万一出现溜滑,后果不堪设想。好几天过去了,工程技术人员仍是一筹莫展,始终拿不出一个令大家信服的解决方案。王海提出了“打木楔”的办法,大梁以每分钟6米至8米的速度平稳就位。这次顶推施工共节约资金212万元,该项目获2002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海参与建设的桥梁工程有20多项,完成近50个技术革新和技改项目,为企业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他设计的6台架桥机,5台投入使用,有的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并先后获得陕西省和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他还带着科研成果出席国家级桥梁技术学术研讨会,与专家学者比肩而谈。
多年来,王海很少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由于常年奔波在施工现场,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让他患上了膀胱炎和高血压,必须靠长期的吃药打针来治疗,为了减少小便次数,每次外出开会的前一天,王海就开始控制喝水。领导把他从架梁公司调到处总工办,让他带着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向他们传授经验。闲不住的王海,又在动脑筋学电脑,而年轻的徒弟,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家人的支持是王海不断前行的坚强后盾。家里的大小事妻子徐慧全包了,徐慧对王海的工作也是全力支持,还抽出时间帮王海查资料、拿图纸,因为她了解丈夫。就连儿子也帮助王海做过计算,在电脑上绘过图。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高考填报志愿也选择了桥梁专业,并且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中铁一局。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部劳模”“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陕西省‘八五’立功竞赛标兵”……王海,一个新时期知识型劳模的名字,越来越被人熟悉。不少单位都看上了这位“工人设计师”的技术,多次以高薪、住房、负责安置家人工作等优厚条件挖他过去,王海都婉言谢绝。多少年来,王海多次为兄弟单位搞过预应力、高墩爬模、顶推等施工,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技术,却没有收过分文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