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指掌控盾构机的每毫米前行,用双脚踏勘成型隧道的每环推进,用眼睛辨识掘进中参数的变化,用耳朵倾听管路环流携渣的声音,用内心感应盾构机前行的脉动。”这是“海宏号”大盾构司机王斌在海面下50米的工作写照。
王斌,28岁,陕西陇县人,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7月参加工作后已在大连市地铁五号线火(车站)~梭(鱼湾南)区间海底隧道项目工作5个年头,现任盾构队副队长。
从见习生、助理工程师、到大盾构司机兼土建工程师、盾构队副队长,他见证“海宏号”诞生、操控它发力“掘进”、驾驭它穿越海域,一举攻克兼具“长、大、高、险”四大难题的国际首例海域岩溶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难题,圆满完成“首秀”。
小荷露角 护航盾构掘进
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王斌担任中铁456号(海宏号)大直径泥水盾构机驻场监造员,他结合火~梭区间地质情况,发现49号、51号、54号、56号四个滚刀刀筒拆装过程中所采用的双拖拉油缸可能出现油缸位移不同步和滚刀密封座闸门闭合不完全,无法保压、闸门发卡等问题,及时反馈至项目部及装备设计师进行设计调整。
2019年7月,大盾构推进过程中,刀具更换频繁、进度较慢、严重影响掘进工效,王斌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对项目换刀班7人针对不同刀筒拆装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对刀筒拆装工艺及原理的掌握。他通过视频对前期换刀进行分析、研判,有效拆减部分繁琐流程、精化刀筒吊运工装及吊具,使换刀作业由前期拆装1个耗时5~6小时缩短至仅需2~3小时,效率提升了2倍多。大盾构累计换刀1876把,节约工期100多天。
不惧艰险 绽放青春力量
2019年1月18日,“海宏号”启航,在中铁装备人员的“传、帮、带”下,他首次操控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掘进。他干中学、学中干,精心钻研、悉心揣摩,“海宏号”上控制掘进、出渣、拼装、注浆、后配套等几个系统的184个按钮,他精准操控力求无半点闪失。
当班的12个小时中,他时刻关注掘进参数的变化,悉心研读技术交底、分析掘进参数,力求用最佳的参数确保盾构机稳步向前,中铁装备的师傅们带着推完150环(300米),就要由王斌他们独立操控大盾构机了。他们顶着0.5兆帕的压力,创造了大盾构掘进从最初的90米/月,提升到120米、150米、180米/月的好成绩,2020年10月,创出了硬岩地层长距离掘进212米/月的国内同类地层掘进新纪录。
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在穿越三大溶洞群施工中,因岩溶区域掘进会出现盾构姿态难以控制,可能会出现盾构机载头、隧道掘进脱离设计轴线、隧道成型管片破裂等险性事故。困难重重、风险较大,必须掌握地层地质,合理调整掘进参数,最大限度控制在岩溶区滚刀磨损数量,确保盾构姿态与隧道设计轴线的匹配度。他与同事精心分析总结,挖掘不同岩溶地层与之最匹配的掘进参数,针对刀盘转速、贯入度、刀盘扭矩等主要掘进参数形成了一套适合岩溶区的合理范围(岩溶区地层岩石质量指标值一般为0扭矩较小,刀盘转速1.2~1.5转/分钟,贯入度6~8毫米/转),针对滚刀结构断定扁齿滚刀更适合岩溶区盾构掘进。2020年5月6日,“海宏号”安全、平稳、顺利穿越第三大溶洞群。
巧驭盾构 攻坚克难创佳绩
“海宏号”对盾构司机操作水平、水土地质掌握、设备合理安全使用等多方面提出了考验。
在大盾构掘进过程中,他通过对滚刀转速、温度、磨损量数据的大量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关联性,准确判断磨损刀具,为刀筒拆除、刀具更换提供支持。
2021年1月10日,2882米长的“海底隧道”提前8个月完美收官。在海面下的722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迎着东方的鱼肚白上岗,伴着当空的皓月下班;在酷热、潮湿、阴冷的环境里,对春夏秋冬、寒暑易节浑然不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伴随“海宏号”前行,他却乐此不疲。作为盾构机司机,在七八平方米的主控室里操控184个按钮控制盾构机掘进参数和各个设备的正常运转;作为土建工程师他负责做好管片选型、管片选点位、测量盾尾间隙,选择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的参数等项工作。
2021年12月,国际首例岩溶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斩获2021年度国际隧道协会(ITA)年度工程奖,中国中铁年度10大“超级工程”;他在2021年初央视13套“向光而行”节目中接受了专访,他和“海宏号”团队为《海域岩溶地层单洞双线地铁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及盾构机研制》课题(国家级)等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5年里,他先后获得项目部“优秀见习生”“进步最快员工”,中铁一局城轨公司“优秀盾构机操作手”、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公司“优秀工匠”,中国中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让青春绽放在50米海底绽放“绚丽之花”。
“盾构施工虽然艰苦,但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一首诗歌中写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接续奋斗、勇毅前行,我将坚守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争做一名一流的城轨建设者。”王斌说。
(通讯员 汤建军 刘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