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3日
厦门公司平潭地下综合管廊运营项目
以智慧化管理创百年工程
文章字数:1689
  中铁一局厦门公司平潭综合实验区运营项目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运用智能化“八四二一”管理平台,实现了地下管廊智慧化管理。
  厦门公司运营管理的平潭地下综合管廊,是作为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以“PPP”模式建设的,新建干线型综合管廊近27公里、缆线管廊5公里多。廊内可容纳给水、中水、污水、局部雨水、直饮水、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燃气等9种管线。
  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这条建在以粉细砂为主、地下水位高且受潮汐影响变化大地质上的综合管廊,如何能保证使用寿命100年、最大裂缝在0.2毫米内、控制结构渗漏水,就成为了项目部技术控制难点和重点。
  由于这条地下管廊属于“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项目,在建设期,厦门公司就未雨绸缪,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科技力量,构建了“八四二一”,即“八大系统、四套网络、两个中心、一座平台”为骨骼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做到了数字化应用与管理,也就从“被动的处理问题”转化为“主动的发现问题”,实现了低碳运维、绿色操作。
  平潭运营项目负责人翟小军介绍道,信息化大数据技术运用打破了信息传输壁垒,构建信息共享决策的共建机制。入廊管线运营的预警分析、模拟事故处理,对于改善综合管廊运营的安全现状,预防和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安全隐患消除于发生之前,也赋能运维人员作业,实现减员增效。
  八大系统,就是各现场监控子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防系统、语音通信系统、机器人巡检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电力监控系统。
  四套网络,有综合承载网络、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数据传输光纤环网、火灾报警系统光纤环网、光纤电话通信系统光纤环网。
  二个中心,即运维管理中心和数据中心。
  “一座平台”——统一管理信息平台。这座平台是厦门公司自主研发的综合管廊监控系统的核心,建立“BIM+GIS”体系架构,也就是通过地图与三维图像相结合,把地下综合管廊的走向及出入口位置准确地在地图上标注显示,同时用“BIM”技术建立管廊三维模型。“GIS”简单地说就是“地理学与地图学相结合的地理信息系统”,“BIM”就是建筑信息模型软件技术,是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各阶段统一协调的过程。项目部利用这两种技术,把各个独立应用的子系统数据汇集到一起,综合管廊全区域的信息完成整合和共享,也融合了底层设备监控到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管、控、营”一体化的综合管廊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对综合管廊运营的智能感知、高效管理和智慧决策。
  这座设在1300多平方米的监控指挥中心里的监控室,通过大屏幕实时察看管廊内的监控画面。“这个平台相当于整个地下综合管廊的‘大脑’。”翟小军介绍,平台就是将前文提到的“八大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同时实现各监控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提供联动报警、联动提示、综合监测等功能。
  尤其是综合管廊的电力舱配备的专属智能巡检机器人。就这台机器人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不仅节约人工成本、提升检测效率,而且提高检测的精度,有利于维护人员在第一时间校核并着手维修处置,实现了高效巡检和应急处置的高度融合,达到管廊综合管理互联互通的效果。更是解决了电力舱里面的电力线路电磁辐射明显,安全风险等级高,易造成人员身体伤害,不适合运维人员频繁入廊等难题。
  据介绍,这套“实时收集、分类汇总、智能分析、及时预警、合理存储”的智慧化综合管廊运营管理体系,不仅助力综合管廊运营的健康、绿色、环保、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社会效益突出,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通过效益测算,综合管廊形成的各类数据总流量形成的档案,仅档案制作费每年可节约160余万元,且形成的资料档案准确性、时效性优势更是无可比拟。同时,还有效降低管廊内各类资产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平均每年可降低人力成本、设备更换成本等约150余万元。
  2021年3月,国资委在“发布2020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案列的通知”数字生态类里,将项目智慧化管理以“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作为平潭首条投入运营的地下综合管廊,截至7月底平潭智慧化地下综合管廊已运行了两年半,项目部以强基增效、低碳环保为管理目标,陆续为11家管线入廊单位,提供了国内一流水平的服务,也有效地提高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通讯员王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