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从西宁出发,沿着青藏铁路一路向西。
火热盛夏,正是青海旅游旺季,一望无际的草场,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成群结队的牛羊……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肺部的压迫感也逐渐增强。
青藏铁路(西格段)线路全长约759.78公里,东起西宁,向西经湟源站、海晏站、德令哈站,穿青海湖,翻祁连山,贯海北草原,直抵格尔木,涉及大小车站31座。其中“四电”提质改造施工主要对青藏线(西宁西至格尔木段)既有线路存在冻害路基进行整治和具备开行160公里时速集中型动车组通信、信号、电力及电气化设施设备进行施工改造。
一声号令,700余人高原集结
“接到通知就立刻赶了过来,携带的衣服也都是夏天的。高原不比平原,昼夜温差大,尤其是晚上施工的时候,得穿上厚实的大衣才能抗得住。”项目安全总监徐超说。
作为助力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青藏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受到了各方关注。
“本身高原地区的功效就比平原地区低,加之时间紧、任务重、环境艰苦,所以所有行动都得尽快尽早。”为保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电务公司主要领导坐阵督导,第一时间召开现场推进会,统筹西格项目、公司本部两个层面优势资源配置,推动项目高效实施。
6月25日接到通知,驻地建设随即展开,700余名具有多条国铁既有线改造工程骨干技术及管理人员一周内完成集结并开始投入施工。
三十天竞速,高效完成21个I级“天窗”点施工
“刚察至鸟岛区间封锁施工已完成,人员机具已全部下道,满足开通要求,请求开通。”7月23日6时30分,调度室传来现场开通请示,标志着项目既定21次Ⅰ级封锁施工全部完成,按期兑现了青藏铁路集团公司西宁站改指挥部7月份施工节点目标。
30天时间完成21个I级“天窗”点施工,这在平日看来,根本无法想象,但事实是他们的确做到了。
面对21个I级“天窗”点施工,整个7月份,项目部每个人都像是在“打仗”一样。集结号响起,就得不分昼夜,连续奋战。
“晚上要进行7个小时的既有线施工作业,白天还要做好施工计划及准备物资、人员安排等基础准备工作,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
项目负责人孙松涛白天穿梭于西宁、刚察、格尔木三地,不是接电话就是打电话,夜里还要盯控部署“天窗点”施工,如一架满负荷的移动“预警机”,对于现场发现的和提前预测到的重要事项,他总是1、2、3列清条目地编写好注意事项发至工作群内。
“每个人干什么活必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封锁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技术交底、安全交底也一个都不能少……”夜里23:30,负责施工生产的山红兵坐镇刚察,正与各部门人员围坐一起商量第二天的施工计划。被划得密密麻麻的图纸摊在桌在上,谁负责哪里,谁要做什么,具体工程量都被一一清晰标注。
如果说信号工程考验的精确精细,那么接触网施工就要算是对施工组织的极大考验了。项目电化分部负责人李伟在铁路施工方面经验丰富,可到了这里,也连日上火,嘴角都隆起了泡。
“天窗点时间短,涉及到接触网支柱的拆除、移位甚至更换,多台大型设备同时施工,既有线网密集,安全风险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必须得千小心、万小心。”
三上青藏线,3800米之上传承“筑路”精神
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线路区段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人即使是站着不动,心脏负担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背着50斤负重爬坡,更不用说要在这里进行工程建设和各类施工作业,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也随之降低,即使在夏季夜间气温也能低至4度,昼夜温差极大。
“不知道什么声音在耳朵边嗡嗡响,肺部的压迫感让人一直处于胸闷气短的状态,晚上休息都成了问题。” 回想起初到刚察县项目驻地的时候,工程部的小伙子袁野仍然满脸错愕,纠结这属不属于高原反应。
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对建设者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考验,为全力保障高原职工身体健康,项目部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全方位做好员工医疗保障服务,不仅配备了一名专职医生,随时关注大家的身体状况,同时还购置了红景天、氧气罐、棉衣、保暖衣等应急物资,为高原一线员工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
在西格段鸟岛站附近,青藏铁路与青海湖同框出镜,美不胜收。“你别看这会儿美,这天变脸也变得快。这边还正在干活儿,突然就乌云密布,下起了豆子大的冰雹……”王景辉讲述起一次电缆沟开挖施工作业时的场景,仍记忆深刻。
既有线“天窗点”施工,只要不下刀子,就必须得按照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尤其是晚上施工,本身气温就低,有时还突然还下起了雨——低温冻僵了手,不能停;雨水迷住了眼,也不能停。
2003年参与青藏铁路格拉段35千伏电力工程建设;
2005年参与青藏铁路西格段贯通线迁改工程;
如今,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第三次踏上雪域高原的土地,参与到了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建设中。大家抱团成钢,挑战极限,向着最终目标发起冲锋。
(通讯员 尚永超 刘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