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2日
春日里,首梁施工进行时……
文章字数:846
  3月26日清晨6时,春阳煦暖的锡城大地涌动着建设热潮。
  在中铁一局312国道11标项目施工现场,测量员裴勇正手扶全站仪,反复校核12号盖梁模板坐标和标高。这座即将浇筑的盖梁,是标段首件现浇结构,其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19榀盖梁的工艺标准。
  软基上的“钢铁堡垒”
  打造毫米级误差控制
  “地基承载力为130千帕,支架搭设高度7.671米,宽度4.8米,纵距0.6米,排距0.9米,步距1.5米。”项目总工程师辛保成在技术交底会上划出了这几个关键数据。
  针对回填区域的地质承载条件,施工团队采用了石屑回填并加铺20厘米厚C25混凝土进行硬化的处理措施,并在四周设置了排水沟。
  在搭设盘扣式支架时,考虑到现场存在2%的横坡影响,团队通过BIM建模优化了支架底部和顶部的细部构造。在承受1.1倍荷载的预压阶段,支架沉降量仅为2.8毫米,比规范要求的5毫米限值低了44%。
  “模板标高偏差2毫米,线型误差1.5毫米。”技术员杨骆的对讲机里传来测量数据。工人们如同“空中舞者”般精准操作,使用液压千斤顶调整模板的位置和角度,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施工班组采用定型钢模板工艺,就像给钢筋穿上“定位马甲”,并通过每隔0.3米的U型定位筋来固定波纹管,确保每根钢绞线的位置偏差不超过3毫米。
  混凝土的“时空交响”
  将绿色建造贯穿始终
  上午10时许,C50混凝土开始泵送。
  班组负责人孔垂志将浇筑区域划分为三个作业段,采取从跨中向两侧横向分层、纵向分段的浇筑方式。每个作业段配备两台振捣棒,并采用“梅花式振捣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针对钢筋密集区域,施工人员则通过敲击模板、听其声音来判断混凝土的密实状态。
  “扬尘浓度为每立方米0.4毫克,噪音为52分贝。施工现场已设置沉淀池,生产废水经处理后用于降尘。混凝土罐车卸料区铺设了防漏钢板,余料全部回收用于临时道路的硬化。”安全员卢张浩在日志中记录道。
  暮色降临,12号墩左幅盖梁顺利完成浇筑。这座长17.1米的“空中脊梁”,不仅承载着建设的智慧,更标志着项目进入桥梁工程施工新阶段。当首件盖梁顺利浇筑完成,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建设者们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交通人的担当。 (通讯员 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