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柳梧铁路最长隧紫荆瑶山隧道顺利贯通
文章字数:743
  本报广西桂平讯 7月3日,随着最后一道岩壁在机械轰鸣中破碎、尘雾漫卷间设计轮廓渐显,柳梧铁路控制性工程紫荆瑶山隧道顺利贯通。
  紫荆瑶山隧道全长8888米,由广西交投投资建设、中国铁路南宁局代建、中铁一局承建,是全线54座隧道中最长的一座,其贯通标志着柳梧铁路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线建成通车按下了“加速键”。
  紫荆瑶山隧道穿越广西大瑶山南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洞身围岩中四五级占比达44.5%,富水地段占38%,施工风险评估为一级,面临突泥、涌水、坍塌等多重风险。面对复杂的地质挑战,中铁一局项目团队精准设计、精心组织、精细管控、精益施工,科学编制了设计方案并动态优化,细化编制专项施工方案50项,组织召开专家会10余次反复论证,从地质勘察深化、资源配置优化、风险管控细化和施工工艺创新等方面,科学系统做好管理策划、勘察设计、计划组织、施工作业等工作,并开展多项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建设难题,确保了隧道施工的顺利安全优质推进。
  为确保隧道开挖质量和精准度,施工中,团队应用徕卡扫描仪进行超欠挖检测,在隧道每循环断面开挖后及时进行断面扫描,对开挖断面进行超欠挖分析计算,为后续循环断面超欠挖控制提供依据,有效确保施工质量,同时实现降本增效。仰拱施工采用“24米针梁+16米前引桥”组合栈桥,实现多工序平行作业,配合液压定位系统提升施工效率。针对洞内最高38℃的高温,团队研发冷凝通风一体化装置,将冷空气精准送达作业区,实现降温6℃且较传统降温方法节省电量25%,保障作业工人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并降本增效。
  截至隧道贯通时,项目团队累计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撰写论文6篇,其中已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编写申报了4项省部级工法、申报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了省部级QC成果二等奖1项。
  (通讯员 王冬生 黄帅 杨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