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鑫
安全,究竟是什么?它不应只是悬挂在墙上的冰冷标语,也不是汇编成册的规章条款。于我而言,它是一种融入血液的习惯,一种根植于心的责任。在工地上,我所见证的安全,恰恰没有惊心动魄的救援,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英雄。有的,只是一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却足以在人心中刻下最深的印记,让人对这两个字产生最温暖的共鸣。
这第一件小事,是安全帽里的“月光”。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我路过钢筋加工区,远远看见一个影子蹲在料堆旁。走近一看,是钢筋班的老王正借着手机屏幕的光,反复调整安全帽的内衬。“王师傅,这么晚还在忙啊?”我问道。他抬头笑了笑,手机的光照亮了他专注的神情:“明天要去3号基坑绑扎钢筋呢。听说那儿风大,我怕帽子松了漏风,更怕万一……”他没说完,继续把内衬紧了紧。那天晚上,老王安全帽里那束专注的光,像极了我小时候见过的月光,微弱却坚定。
后来我才知道,他妻子去年刚做了手术,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安全帽对他来说不是规定,是给家人的承诺书,是藏在细节里的安全感。我们总说安全是红线,但对一线工人来说,安全是手套磨不破的守护,是下班后准时回家的路灯,也是孩子作业本上那句“爸爸平安”。
这第二件小事,是安全带上的“一毫米”。上个月的清晨,青年安质岗的小卢正在盖梁上巡查,他突然停下,蹲在作业平台边缘,用指甲刮了刮一根安全带的织带。黑色织带表面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毛边。“这个安全带得换了。”他抬头对架上的工人说。劳务队的工友探身看了看:“小卢,就磨了点毛边,不碍事吧?”小卢捏着安全带的毛边说:“你看,这里的纤维断裂已超过3根,磨损深度达到1毫米。”说着,他解开安全绳,把整捆安全带都摊开,“昨天下雨,织带泡水后强度会下降,必须全部复检。”
那天,他带着青年安质岗的伙伴们,用整整一上午检查了所有安全带,换掉了三根有隐患的。离开时,工友嘟囔道:“这孩子的脾气也太较真了。”小卢回头笑了笑,安全帽下的汗珠滴在安全带上,“咱们较真的这一毫米,是维系在半空中的生命线啊。”现在,每次工人上高墩作业,都会下意识地摸摸安全带。而那些被小卢和像他一样的青年安质岗员守护的织带,在晨光里像极了他们用心编织的安全网。
最后一件小事,便是防护栏上的“半圈螺栓”。今年3月的一个清晨,青年安质岗的小杨正在巡查泥浆池的临边防护。池边20米长的防护栏,立着很多根护栏立柱。他走到第三根立柱旁,突然停下脚步。立柱底部的固定螺栓帽,竟能徒手转动半圈。“这螺栓松了!”他对旁边的电工喊道。电工眯着眼说:“小杨啊,就松了半圈,泥浆池又没满水,急啥?”小杨指向防护栏:“昨晚下过雨,万一有人踩滑,后果不堪设想。”半小时后,他带着青年安质岗的伙伴们检查了所有防护栏螺栓,发现其中8颗扭矩不足,三颗螺栓垫片因生锈而变形。工友看着换下来的螺栓直摇头:“好家伙,我以为是小事,没想到这么悬乎。”小杨擦着汗水,晨光映在他安全帽边缘的反光条上,像极了螺栓被拧紧后那坚定的光泽。
朋友们,安全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老王调整安全帽的深夜里,在小卢丈量安全带的一毫米里,在小杨拧紧螺栓的半圈里。作为青年安质岗的一员,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救援故事,但我们能成为细节的守护者,用青年的眼睛发现螺栓的松动,用青春的双手筑牢防护的堤坝,让每个较真的瞬间都化作生命的盾牌。愿我们以青年之责守护安全之墙,以青春之志填补隐患缝隙,让每道防护栏都成为平安的哨兵。当未来的行人走过我们建设的道路时,请相信,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答案,早已被青年的严谨浇筑成最温暖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