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三百首》时,我读的很慢很慢,用一年时间,才读完。读完后,我才知道世界真的很美。
不读书时,世界就在我眼前。读书时,世界依然在我眼前,但意义更加深远。这是我十年如一日读书后最深刻的点滴感悟。
中年的我,早已断绝了与人亲密、持续的交往。因而书,大自然渐渐取代了人类,和我共同建立了日常的生活圈。
在这小小的生活圈里,一本本书,陪我度过了酷热、雪寒、风雨与宁静。我舍弃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北卧室临窗的桌子上,放了很多书,有散文,小说,传记,唐诗,宋词,诗经,植物百科等,都是最近随手要读的,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一米五的桌子被拥挤的只留出一角够放台小电脑。常翻或随身携带最多的是中华经典藏书其一的《唐诗三百首》。
薄薄一本书,已让我读成了厚厚的三本,页码空白处用不同笔或潦草或认真写着作者的时代背景,难解字的批注,整句诗的译文及不认识字的拼音。
因常翻,书皮已破破烂烂。
诗词之美,美在情感之真纯,亦美在表达之深刻。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抹亮色。那些性灵的飞扬,生命的忧思,历史的喟叹,都藏在一篇篇优美的诗词中。
你会不会因一首诗,会背着太阳美一整天,或枕着月亮美一整个夜?又或会不会因一首诗,恋上一个地方而涌生出了说走就走的冲动?实话说,我有。有时,因一首诗,或一阙词冲动一下,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如那句熟悉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会不会遥想六月现在的你,已打点背包去了苏州,或漫走古镇,或静坐青阶,或站在桥上,极目遥望,看冉冉渔火惆怅的远天微光,看铁岭关绿萝爬过的大唐岁月,看枫桥苑的绿叶葱茏了的诗碑,看错落黛瓦里轻镌着的灯火。一叶扁舟,吴侬软语中,听寒山古刹的钟鸣,水里风里云里,耳里眼里心里,悠悠,回荡。一个人,或两个人,或三个人,不说话,就这么呆呆地在张继笔下的烂漫里静静地、温婉地走着看着听着。
不敢想象,这该有多美。
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或晴或雨,或冬或夏,你会不会也动了去南京的心。南京,一座充满悲情与温情的城市。
你想,南朝晚钟已不再,金陵旧都,却仍有钟山横斜的晚秋,玄武湖潋滟的冬雪,秦淮河的对酒当歌,法国梧桐的高大绿荫。
但也会因李白一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而感慨历史的沧桑。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的辉煌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早已化为一捧黄土。这座帝皇之都曾经的繁华与落寞似乎都浓缩在了这句诗中化作了历史的尘埃,飘落在你我的眼前。
如读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多美的一句诗啊。江河蜿蜒曲折,如姑娘的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山如姑娘头上的碧玉簪一样翠绿峻秀。虽没去过,但仅仅想想这曼妙的景色,是不是也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倾城美誉果然实至名归呢。
去了重庆,被浓绿的壮美山城吸引,走进葱郁的照母山,才真正体会什么是“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走在幽深静谧的山林中,从心跳到眼神,甚至我每一处末梢神经都是舒缓的。在那个此时此刻,我突然发现自已不再是一个被俗事缠身的人,之前所有的不开心,在这里都变得微不足道。走着走着,内心深处突然就有了音乐叮咚响起,轻快的,缓慢的,柔软的,火热的。细细聆听,发现那是一首只有我能听懂的山歌。
回来后,就有了想去桂林的冲动。想登上龙脊梯田的石板山路,在湿润而清新的空气中,体验韩愈笔下水如罗带山如屏的绝美景色。
人间芳菲,世界多美。
那怕哪也不去,那怕就在家,那怕此刻就在电脑的窗前,不经意的一股盛夏凉风,也能感受到风中夹杂着河堤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探头看楼下绿化带寂寞的花草,也能感受到它们对我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黄昏,看见落日,也会脑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窄窄的巷子,余晖落在斑驳的土墙上,羊群缓缓走过来,摇着耳朵,晃着尾巴,慢悠悠,后面放牧的你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捡草又砍柴,天地间,与羊作伴,很辛苦。
看见竹子,会想起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看见月亮,会想起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看见湖水,会想起丘为“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看见韭菜,会想起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看见雪,会想起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看见红豆,会想起王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看见很多,也会想起很多。
很喜欢王树国老师这段话:“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读书,不一定能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读书,不是为了一夜暴富,也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能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绪、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度过那些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去读书吧,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