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在“实战”锻炼中完成“成长闭环”
——记中铁一局八公司榆林转体桥项目工程部部长邢僚
文章字数:1995

2020年,从长安大学道桥专业毕业的邢僚,怀揣着用专业所学建筑实体工程的初心与抱负,来到中铁一局八公司年间,他从本部技术部走向项目一线,在不同岗位的历练中,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全面蜕变。

在方案实战中,实现理论应用的跨越

初入公司技术部,邢僚的工作围绕方案编制与审核展开这份工作初期带给他两大挑战:一是现场涉及的诸多施工方法、专用机械以及施工材料,都是学习期间从未接触过的,需要重新学习了解;二是工作节奏需要“刀下见菜”

同事和前辈固然乐于助人,但邢僚明白有些“基础课程”始终要靠自己补上。他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搜集各类施工工艺视频,系统学习MIDAS、品茗、理正等力学计算软件软件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不再像刚入职时那样露怯”,而是能基本跟上工作节奏稳妥处理各项工作。

但真正让邢僚实现跨越式成长”的,还是2022年下半年2023年之间。2022年下半年,公司的襄荆高铁、昌九高铁项目相继开工,两大项目中的桥梁工程占比60%,涵盖连续梁、转体桥等多种复杂桥梁类型,以及多项他此前未接触的技术。作为策划组成员,他全程跟进两个项目的前期策划与方案制定,平均每月出差20天以上白天在现场对照图纸核实每道工序的技术要点,沟通各个工序技术方案;晚上回去,复盘当天的现场问题针对性学习用力学软件模拟基坑结构安全、支架稳定性等关键数据,在此期间,他对复杂桥梁的理解更加深入。

2023年他的成长进一步加码”,深度参与丽水下承式钢结构拱桥的基坑围护结构及钢结构安装方案制定、襄荆高铁大跨度连续梁转体施工方案编制,啃下深基坑结构稳定性计算、转体连续梁精度把控等一个个“硬骨头”,方案编制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了显著提升。

项目历练中,构建完整的工程闭环

2024年,公司新项目——亚洲最大吨位转体桥——榆林科创五路上跨包西铁路转体桥筹备组建,邢僚主动提出下项目”。

这个决定,源于他对职业成长的清醒认知:在本部的四年里,他虽然很多项目参与过很多方案,但始终没有完整经历一个项目从筹备到竣工的全流程而且,他编制或审核的方案,大多停留在纸面阶段”,他渴望看到自己笔下的方案,从图纸变成现实

然而,项目一线的挑战远超预期。刚到项目,他就面临 着要编写多个重难点专项方案的压力,种类、难度高,让他一度毫无头绪。更棘手的是,公司近年参建的斜拉桥工程较少,可参考的案例有限,他只能自己四处搜集资料,并多次与公司后台、项目内部沟通方案设计。为了拿下“水滴形塔柱”施工方案这一“硬茬”,反复查阅设计图纸研讨设计方案,计算受力结构,察看现场情况,与施工队伍沟通最终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除了方案压力,项目上的多任务并行也让他倍感压力。利用“四象限工作法”安排工作,白天集中精力处理方案编制、现场问题等紧急重要事项晚上再静下心来推进设计图纸复核、工程数量梳理重要不紧急工作原本捉襟见肘”的时间,变得从容有序起来。

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也是他在项目阶段的重要成长。有一次,他在设计主塔泵管布置方案时,没有像以往一样“闭门造车”,而是主动听取施工队伍意见——没想到队伍提出的意见既贴合现场实际,又降低了施工难度。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好方案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双方共识的结果。 

从不同经历中,推动工程人思维”升维

部门与项目的双重经历,不仅让邢僚掌握了技术与管理技能,更让他对工程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以前审核方案时,他更多关注是否符合规范、计算是否准确”,却忽略了施工队伍能否做到、现场条件是否允许”。到了现场才发现,方案的“落地性”才是关键。“就拿满堂支架方案来说以前我只须明确‘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现在我会在方案图纸中精确到‘基础处理标高、扫地杆高度、顶部悬臂高度’等参数,还要考虑‘人员上下通道、工人作业平台、临边防护’等布置”邢僚说,“好方案不仅要技术可行,还要现场可干成本可控。

邢僚说,本部的工作历练让他解决的是“标准化问题”,而项目一线的经历则让他面对那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非标化问题”时学会了直面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查资料、问同行、做测试,最终由“会做方案”向“解决问题”转变。

更深刻的认知来自“审核与实施”的对比。“方案现场实施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审核方案时太肤浅,很多关键的地方都没点出来。”邢僚说,“只有亲自参与方案落地后,才明白哪些细节会影响施工效率、哪些节点存在安全隐患,从而提升方案编制的针对性。” 

邢僚坦言,项目上虽然压力更大,却让他看到了 “图纸桥梁的蜕变,这种成就感远胜于以往任何一个漂亮方案所能得到夸奖。他总结工程人的成长,就像工程的推进一样——不光要有蓝图更离不开扎实的现场落地过程,只有完完整整经历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履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参透工程建设的“完整逻辑”,成长为温度、有实践力的工程师。(通讯员 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