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文字里的实与虚
刘家琦
文章字数:1679

  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与文字周旋。电脑里整齐排列着各类文档:消息、通讯、发言稿、评论、散文……起初,我只会写一些消息类的新闻稿,遵循“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客观、准确,便算完成任务。一篇工程节点顺利完成的报道,无非是风险难点、工法创新、建成后的意义等元素的组合。当这样的稿件一篇篇从我手中诞生,我却越来越觉得枯燥与单调。
  我开始思考,文字的力量,究竟源于何处?或许,它恰恰存在于“实”与“虚”的转换与交融之间。我总结了两个词:“由虚入实,化实为虚”。在我不知道如何选题、如何下笔的时候,就从这两个词里切入思考。
  所谓“由虚入实”,是为缥缈的灵魂寻觅坚实的躯体。
  第一种“虚”,是一些层级很高的理论需要合理的抓手。比如上级党委的方针部署、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许多话语站位高远、充满智慧,但如果直接灌输,对于基层员工而言,难免感到有点“虚”。“由虚入实”就是要将这些立意高远的“虚”,翻译成一线员工可学可做的“实”。比如,我们要落实集团公司“品牌强企”战略,落实在哪里?要落实到管片拼装时对误差的锱铢必较,落实到每一次班前讲话对安全规范不厌其烦的叮咛,落实到工艺工法工装上每一次微小的改动提升。只有让宏大的理念,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场景,它才真正从墙上的标语,走进了员工的心里。
  第二种“虚”,是精神与情感需要“物”的寄托。举例来说,我们工程人四海为家,思乡是最普遍也最深沉的情感。如何在散文中表达这份乡愁?绝不是声嘶力竭地喊“我想家”。真正的乡愁,是“虚”的,它需要落在“实”处。它或许,是傍晚收工后,倚在项目驻地窗边看到的那一轮明月;又或许,是吃到食堂师傅特意为你多加了一勺辣子的那碗油泼面时,舌尖升腾起的家乡味道。这些具体的物象、微小的细节,如同一枚枚钉子,将乡愁这份飘忽的情感,牢牢地钉在了读者的心上,真实而深刻。
  所谓“化实为虚”,是为冰冷的骨骼注入温热的灵魂。
  第一种是从个体的“实干”中,提炼精神的“高度”。我们想报道一位常年驻守一线的班组长,如果仅仅罗列他带领班组完成了多少产值、攻克了多少技术难题这些“实绩”,那他只是一个模糊的、可被替代的符号,报道缺乏感染力。这时,就需要“化实为虚”。我们应该去探寻的,是他深夜独自一人在盾构机旁,面对冰冷钢铁和复杂图纸时的内心世界;是他排除一个故障后,长舒一口气时眼角的皱纹;是他看到年轻徒弟能独当一面时,那份杂糅着欣慰与传承的情感。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追求,这些对岗位最质朴的热爱与担当,才是这位劳动者形象真正的血肉。这是从他日复一日的“实干”中,升华出的精神之“虚”,也正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真实写照,让人物形象立起来、活起来。
  第二种是从群体的“实务”中,提炼品牌的“亮度”。很多时候,一个项目做了大量具体、琐碎的工作,这些事情虽然重要,但逐一罗列出来,往往显得平淡,缺乏宣传亮点。怎么办?就需要我们主动进行“虚化”提炼。我们可以将这些繁杂的工作系统化、概念化,从中提炼出一个“品牌”,或总结出几项“核心做法”。例如,一个项目在质量管理上做得特别出色,与其说“我们每天检查、每周开会”,不如将其提炼为某种“质量管控体系”,并总结出“三检一评、闭环销号”之类的核心做法。这样一来,原本零散的日常工作,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响亮、专业、有价值的品牌,既体现了工作亮点,又便于学习推广,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这种“化实为虚”的思维方式,恰恰是赋予所有文字深度与力量的根基。我们应该有一双能够穿透事物表象的眼睛,从一砖一瓦、一机一械的“实”中,提炼出精神、情感、价值与意义的“虚”。这层“虚”,不是虚无缥缈,而是附着于“实”之上的光晕,让文字拥有了超越信息本身的感染力。
  如此想来,“由虚入实”是扎根与链接,赋予文字以质感和温度;“化实为虚”是提炼与升华,赋予文字以思想和高度。值得自豪的是,中铁一局正有一群笔耕不辍、功力深厚的人。他们在“虚”与“实”的转换中运斤成风,将一线建设者们具体的汗水与付出,提炼成企业精神谱系的璀璨星光;再将这漫天星光,折射回每一个平凡的岗位,照亮我们共同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