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我在工地里的遇见
杨添羽
文章字数:1740
  
  深夜,办公楼里的喧嚣早已褪去,只剩下指尖在办公桌上轻轻摩挲的细微声响。合上笔记本,关掉电脑屏幕的刹那,恍惚间才惊觉,自己来到项目已有三月。
  初来乍到之时,日子像是被拉慢了的旧胶片,看着周而复始的晨昏交替,只觉每一寸时光都比以往更显漫长。一边是新工作的节奏如鼓点般急促,容不得半分懈怠,要争分夺秒去学习那些新知识;一边又想在忙碌中摸索这份全新的生活节奏,学着在紧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当这两种念想撞在一起,便搅得我第一周手忙脚乱。
  日子在指尖悄然流淌,我与身边的人也渐渐褪去了初见时的生涩。起初只是走廊里点头微笑的问候,后来留着齐肩头发的张田田最先凑过来,带着95后特有的鲜活劲儿喊我:“杨姐,你喜欢吃辣吗?下次咱们一起去尝尝衢州鸭头!”“杨姐,晚上一起去院子锻炼吧!”没过两天,她又挽着我胳膊说:“杨姐,下班带你去附近的开市客转转,那里超级大!”逐渐地,项目部其他95后小伙伴也常围着我聊天,他们总爱把网络上的新奇金句挂在嘴边,时不时抛来一个有趣的梗,我常常愣在原地,望着他们灿烂的笑脸,半天接不上话茬,只能跟着一起傻笑,心里却满是被这份热情包裹的暖意。
  别看他们年纪轻轻,干起工作毫不含糊。面对繁杂的任务,他们眼神专注,动作利落,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专业与认真,没有丝毫敷衍。可一到吃饭时间,大家又像是按下了“切换键”,瞬间变身战斗力十足的“干饭人”,餐盘碰撞的清脆声响里,满是蓬勃的朝气,那股鲜活劲儿仿佛能感染周遭的一切。虽都远离家乡,在异乡的土地上奔波,但这些年轻人却格外懂得互相照应:谁加班晚了,会有人顺手带一份热乎的饭菜;谁遇到了难题,大家会围在一起出谋划策。这份热络与体贴,像一束温暖的光,让我再次触摸到了集体的温度,驱散了异乡的孤寂。
  这份在工作与日常相处中积攒的暖意,也延续到了下班后的时光里,每个人都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有人捧着专业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遨游,为自己充电赋能;有人对着手机屏幕,与家人絮絮叨叨地聊着日常琐事,眉眼间满是温柔;还有人会从抽屉里掏出珍藏的零食,热情地分给身边的同事,分享的喜悦在空气中悄然蔓延。在这样的朝夕相处里,我心里被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填满,由衷地感慨,此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用心珍惜。
  项目施工的进度,常以近乎“倍速播放”的节奏向前推进。工余歇脚的间隙,大家总爱围坐在一起聊两句缓解疲惫,人群中却总有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58岁的老党员王军保。他要么蹲在设备旁检查线路接口,要么拿着图纸在现场比对参数,不苟言笑的神情里,藏着对每一个施工细节的较真。
  起初,总觉得他自带“严肃滤镜”,平日里不苟言笑。随着接触渐多,我才发现这位工地“老严肃”的可爱之处,他对工作认真到了极致,每一项施工环节都要反复核查,容不得半点差错;对年轻人更是毫无保留,总是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即便如此,我也只当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直到那个清晨。
  那天,我起得格外早,推开办公室门,王工早已坐在桌前,只见他低着头,笔尖在本子上快速移动,时而停下来皱眉思索,时而轻声念出几个英文单词。他抬头见我走来,迅速用手捂住面前的本子,笑着问:“小杨,我考考你,咱们电务公司几个专业用英语怎么说?”我又惊又喜:“王工,您竟然这么早起来坚持学英语?”听我这么一说,他更显不好意思,小声道:“多学一点总能用上。”我赶紧掏出手机,定格下这动人的一幕——灯光落在他认真的侧脸上,照亮了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这份执着与热爱,比晨光更显明亮,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认真做事的决心。
  后来闲聊才知道,王工坚持学英语已有12年。起因是早年间在海外项目,那时他要看英文标书,担心里面的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影响施工,便暗下决心要补上这一课。这一补,就是12年。后来回到国内项目,他也没停下学习的脚步,每天早起一小时背单词、看专业英文资料。这些工余间隙的碎片时间,成了他学习的“小课堂”。
  此刻,深夜的静谧再次笼罩办公楼,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我心中最温暖的印记。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所感,未来还有更多朝夕要与这群可爱的人一同走过,还有更多任务要并肩完成。我想,唯有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脚踏实地继续前行,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才能不辜负此刻的相遇,不辜负往后的每一段珍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