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5日
十月秋意寒 六盘建设燃
——宁夏六盘山电厂专用线改造工程施工正酣
文章字数:1619
  十月六盘山,秋雨绵绵,雾气氤氲,气温跌破10℃。然而,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宁夏六盘山电厂专用线改造工程的施工现场,却是一派与寒意截然不同的火热景象:机器轰鸣,身着反光背心的建设者们冒雨奋战,在湿冷的山间勾勒出奋进的建设图景。
  “多日连续降雨,地面湿滑,现场吊装作业一定要做好支护!”下午3时,项目安质总监游忠海的声音透过对讲机清晰地传遍整个作业面。他深一脚浅一脚踩过泥泞,弯腰仔细检查吊车支腿下方的垫板是否稳固,反复确认每个隐患点,阵阵冷风袭来,却丝毫未影响他专注的目光。
  不远处,80吨汽车吊的吊臂在雨雾中缓缓升起,一节电力铁塔钢构件被稳稳吊起。操作员杨师傅双眼紧盯地面指挥员的手势,双手稳稳操控着操纵杆,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高强度的专注让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左转,稳住!……放!”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铁塔构件精准落位在已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基础上,稳稳立起。
  “六盘山地形复杂,地质多为湿陷性黄土,加上近日来的持续降雨,施工难度成倍增加。”项目总工罗永一边翻看施工图纸,一边介绍,公司承建宁夏六盘山电厂专用线迁改工程,主要包括前期电力线路迁改及“四电”配套工程,面临地形地质复杂、多专业交叉作业、施工窗口期紧张以及施工技术要求高等多重挑战。
  为确保迁改工程安全高效推进,项目部亮出“组合拳”:投入施工力量45人,将整体工程划分为35千伏及以上、10千伏及以下两个作业单元,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分阶段实施设备倒接;面对多专业交叉、工序衔接紧密的挑战,建立起“每日交底、周例会调度、关键节点专项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专业接口职责与施工界面,实现信息共享、步调一致;安质部强化全过程管控,运用动态风险监测手段,对边坡稳定性、吊装作业半径、临时用电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巡查,一旦发现隐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风险可控、在控;工程部更是提前编制了《基坑开挖》《铁塔组立》《起重吊装》《高空作业》等十余项专项施工方案,为精准施工提供了严密的技术支撑与方案保障。
  迁改工程的“拦路虎”不止天气。手续审批流程长、施工“天窗点”申请难等,一度成为制约项目进度的突出难题。对此,项目部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以“主动对接、科学谋划、高效协调”破局,积极打通堵点、化解难点,有效破解了施工组织中的“碎片化”困局,为工程顺利推进扫清障碍。在推进35千伏铎三光线迁改过程中,项目部管理团队遇到新的技术挑战:原线路导线下净空不足,无法满足常规挖孔基础机械作业的空间要求。面对难题,项目团队迅速组织技术攻关,创新采用台阶式基础设计方案,通过商品混凝土罐车运输至现场,再利用泵送车将混凝土精准输送至施工作业面,同时配备反铲式挖掘机实施分层台阶式基坑开挖,既保障了既有线路运行安全,又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我们团队年轻人多,缺经验但肯钻研!”项目负责人左超锋坦言。为补上经验短板,项目部主动“走出去”,积极对标兄弟单位与其他成熟迁改项目;虚心“沉下来”,系统梳理迁改流程、技术要点及风险防控措施,并结合施工现场复杂地形和气候特点,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从0到1的突破最难,但每一步我们都走得扎实。”左超锋的话里满是底气。正午雨歇的间隙,工地瞬间进入“冲刺模式”:铲车平整道路泛起泥水,吊车再次启动吊臂,各工序紧密衔接,生怕浪费片刻好时机。
  暮色渐沉,细雨又至,项目部会议室已是灯火通明。“阴雨天气作业,必须严格把控安全距离,跳线施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导线弹出伤人。”“天气转冷,要提前做好防滑防冻措施。”……交班会上,一项项风险预判、一条条应对措施被反复推敲、逐一落实。
  雨雾中,新立铁塔巍然矗立,见证着建设者的坚守与担当。一条更加安全高效的电力通道正悄然延伸。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35千伏线路迁改1处、110千伏迁改1处、10千伏迁改4处、0.38千伏迁改2处,关键节点稳步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电煤等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能力,为区域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通讯员 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