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三代人的新疆情缘
再次见到张卷岭老人,他已经是91岁的高龄。提起往事,老人感概万千,过去的岁月记忆犹新。从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第一代筑路人,到祖孙三代与新疆的不了情,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新疆铁路建设事业的情有独钟。
    新中国第一代筑路工人
    1951年,铁道兵出身的张卷岭被分到机械筑路工程队(三公司前身),加入天兰铁路建设的队伍中。能为新中国和人民建设铁路,他感到无比地自豪,于是“革命干劲”倍增,日夜奋战在“火热”的工地上。
    1952年,在天兰铁路通车,庆功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线”。作为筑路大军的一份子,张卷岭热情高涨,又满怀豪情地投入到兰新铁路建设任务中。
    当年的工地生活很艰苦,生活环境简陋。在生活上常常是就地取河水、小溪水、雨水、混着羊屎蛋水也常喝,经常要跑几十公里去挑水。住的多是职工自己动手搭建的工棚,有的是因地因势而建的地窝铺——平地上挖个坑,上面棚上树枝、茅草再盖土。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大多在12个小时以上,但大家都是带着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劳动热情非常高涨,比学赶超,争先恐后,热火朝天。因劳动强度太大,有很多人累得吐血,但工友们想的是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稍作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
    当被问及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张卷岭老人感叹道:“新疆的变化翻天覆地,我多么想再上趟兰新线,亲身感受一下高铁,看看新疆。”
    身体里流淌着筑路人的血
    进入90年代,机筑处机械化筑路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建筑市场的要求,经营难以为继、发展举步维艰。张振国却依然跟随父亲张卷岭的脚步,踏上了进疆的列车。有人问张振国,那会儿单位情况又不好,为什么还要去那没人愿意去的地方?他笑说:“也许是因为我身体里流淌着筑路人的血吧!”
    1996年,张振国来到新疆,这一呆就是18年。在吐乌大高速公路项目时,由于项目亏损,职工锐气一挫再挫,工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张振国这些年轻人没有被吓倒,从父辈血脉中继承的单纯和执着支持着他们坚守在新疆。
    回顾在新疆18年的工作生活,令张振国记忆犹新的是1996年南疆抗洪抢险,全长427公里的南疆铁路遭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有387公里受灾。灾情就是命令,在这种环境下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个“抢”字,职工们想的只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按期完工。
    为了抢任务,保工期,他们没吃一口热饭没喝一口热水,短短一两天的时间里他们的嘴唇就裂开了口子。工地上机械穿梭来往,马达轰鸣职工们都干疯了,有的人钻进驾驶室就不下来,甚至连小解都是在车上解决。
    好在艰难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机筑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踏着父辈的足迹前行
    2013年,张楠踏着父辈们的足迹来到了新疆星吐项目。当时张楠的父亲张振国也在该项目,去之前他对那里也有一定的心里准备。但是,一到星吐张楠愣住了,原来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一条进疆的高速公路,而且那里没水没电,生活所需都要去几百公里以外的骆驼圈子采购。
    这里的风不能用“大”来形容,只能用“狂”。项目部外墙“缺水缺电不缺精神,风大沙大干劲更大”的标语诉说着这里的一切。张楠说:“每天早上醒来脸上被子上一层沙子,而且星吐的厕所可能是公司所有项目中最具‘特色’的,没有顶,风把它吹跑了,从此就变成了露天厕所。纸刚拿出来,一阵风来了就不知道被带到哪儿去了。”
    在星吐,张楠一天有13个小时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最少徒步10公路,最累的时候他也曾犹豫过是否还要继续呆下去,可老同志都对他说这个项目都不算最苦的。“想想我的父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为什么不能坚持呢。我是三公司的子弟,子弟就要有子弟的担当和责任。”他毅然坚持了下来。
    一家三代人,新疆传世缘。作为建设者,他们用汗水和年华见证,并将继续见证着新疆建设事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