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扎根边疆写情怀
    眼前的杨国栋,黝黑皮肤,挺拔身材,声音嘶哑,24年的新疆的工作经历,俨然已经在他脸上烙下了地域特色的印记,他也自豪地接受坚守新疆的“铁二代”这一称谓。
    “现在实在是没时间,也只能等到退休以后,静下来好好把我们转战新疆这几十年梳理梳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个行业、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苦与乐。”杨国栋谈到动情处,潸然泪下,24年的扎根新疆,他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从20岁到44岁,杨国栋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茫茫戈壁,留下了满是风霜刻画的脸庞。作为第二代“铁路人”,他见证了企业在新疆市场从艰难起步到满载盛誉的坎坷历程。
    时间追溯到1992年。正值风华正茂的杨国栋,带着对新疆的憧憬和向往,随同队伍投身于兰新复线的建设中,想着终于可以在新的岗位上一展身手了。广阔的戈壁,雄峻的雪山,热情好客的维族同胞,一个个美好的场景让这个年轻人兴奋不已。
    然而,现实让这个美好的憧憬顿时烟消云散。“黄云天半波涛涌,惊飚震荡阴山动,瀚海茫茫沙怒卷,人马吹空似蓬转”,先头队伍到了百里风区的了墩车站,这几句诗歌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环境。杨国栋回忆说,大风刮得人站不稳,沙粒被风卷起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进入兰新复线建设工地后,所有难以想象的问题接踵而至,且不说吃饭,就连躺下睡觉都是成了奢望。好多工友们实在累了,靠着站台墙上都能睡着。20几天时间里卸了近50节车皮的货物,终于完成了物质、设备的转运任务。”
    一年到了墩、两年全拉通、三年交运营。这是上级提出的建设目标。当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交到他们手中时,他们深知这面旗帜的分量,它寄托着上一代兰新人的希望,意味着父辈们的事业将由他们来完成。
    1993年6月,杨国栋随队伍搬迁至吐鲁番继续施工。“盛夏的吐鲁番,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戈壁滩上一股股热浪似乎要把人烤焦,职工的前胸后背满是雪白的汗斑,额头、脸颊上是一搓像垢伽一样的盐晶体,中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杨国栋对当年的回忆,这种印记使他一生难以抹去。
    1994年,兰新复线建设之后,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给习惯于上级分批任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保持整建制的机筑处三队,后续工程没能接上,似乎走到了绝境的边缘,也就是这支队伍,成为企业留在新疆广袤土地上的有生力量。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1996年7月19日至25日新疆部分地区连降暴雨,雪水、雨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滚滚洪流。杨国栋至今记忆深刻:山洪汹涌似万马奔腾,横冲直撞。兰新铁路、南疆铁路、312国道相继中断,正在建设中的吐大高速公路受损惨重。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着南疆铁路受灾情况,铁道部责令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抗灾抢险。机筑处三队临危受命,再次投身于南疆铁路抢险当中。
    饥饿、干渴、疲惫,大家用意志战胜了身体的极限,问及杨国栋,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感慨道:“我们有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是啊,每当想起南疆抢险,很多人至今心有余悸,那是与死亡的一种较量,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钢铁般的队伍,如何能完成使命呢?
    之后,杨国栋随机筑处三队先后在新疆参与了吐大高速、乌奎高速、巴楚公路、麦巴公路、木奇公路等施工建设。杨国栋说,自2000年以后,机筑处三队分为两支,我们这支先后参与了木石公路、察昭公路、乌准铁路、奎克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另一支参与了哈南、果霍、库库、星吐等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施工项目越来越多,盈利的份额也越来越好,职工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24年,杨国栋一直没有离开过新疆这片土地,他从一名基层工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项目领导的岗位,与大家一起经受了太多辛酸苦辣,他深刻体会到企业发展的艰辛,员工生活的孤苦以及背井离乡的酸楚。
    自木石公路项目建设,杨国栋任党工委书记,他从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始,每个项目进场都认真规划职工营地,建设好职工之家,用他的话说:自己受过的苦,绝不能让年轻一代再去受。工作之余,杨国栋也经常给技术员讲讲自己在新疆的故事,讲一讲企业在新疆的发展历程,让厚重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融入职工队伍思想中。
    以立足新疆为基点,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24年来,杨国栋没有退缩过,他和他的队友们用心系企业、甘于奉献的朴素情怀,默默地坚守新疆这片“阵地”。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