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基建、人工智能、5G技术应用、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运用工程建造信息技术与提升智能设备应用水平成为一道时代命题。
中铁一局广州分公司承建的南玉铁路站前工程No8项目正线全长25.65公里,包括隧道、桥梁、路基、涵洞、制架梁等工程。其中全长5996米的良睦隧道、玉林北站岩溶路基施工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南玉铁路项目部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智造品质高铁,争创一流南玉”的理念,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打造智慧工程、品质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其做法主要体现在:
首先,加强隧道光面爆破效果,握紧安全质量与效益的“金钥匙”。钻爆作业是隧道施工最关键的环节,事关项目成败。从良睦隧道进洞施工开始,项目部就成立了项目经理牵头的隧道光爆技术领导小组,按照“抓量侧、短进尺、弱爆破、勤总结”的思路,坚持“五不钻”原则(不标线、残孔、夹层、破碎带、石缝)。打设掏槽眼和周边眼安排技术过硬且责任心强的工人,并固定专人,做到炮眼“定位准、方向正、角度精”。爆破时采用分段装药的爆破方法和炮泥堵塞炮孔。同时,每开挖循环由现场技术员、领工员和开挖班组三方联合测量开挖断面,将实际断面与原设计断面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出超挖值和超挖方量,实施动态调整炮眼间距和装药量。工区和项目部每旬、月分别组织召开一次隧道光面爆破研讨会,从而保证了隧道光面爆破效果。
其次,混凝土搅拌生产,实行信息化集中操控。走进南玉铁路3号拌合站,场地干净整洁,高高矗立的水泥罐四周绿植环绕,除几台水泥罐车有序等待外,偌大的拌合站几乎不见一人。原来,项目部混凝土生产实现信息化集中操控。在干劲整洁、空调配置的操控室里,操作司机、试验、调度、物资等相关人员集中办公,具备数据采集、设备监控、生产排产、工艺防错、产品追溯、过程监控、超限预警等功能,并且与高铁信息化兼容。大家通过液晶显示大屏幕对混凝土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及时沟通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操作,极大改善了工作环境,并且有效保障了混凝土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再次,隧道混凝土浇筑,引入智能化系统。项目部大力推进模板台车、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全过程智能化,致力打造品质工程。
优化设计新型智能衬砌台车。项目部通过科研攻关,针对老式台车的缺陷,逐一优化设计,委托厂家制造了新型智能衬砌台车,实现了智能布料系统、气动振捣系统、快速精准定位系统、高可靠安全作业平台与超大施工空间、软搭接消除衬砌板缝错台的有机统一,有效解决了混凝土质量问题,提升了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
为隧道拱顶混凝土浇筑装上“眼睛”。隧道衬砌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出现因施工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等,现场误判、错判造成衬砌顶部混凝土脱空,给隧道衬砌质量埋下隐患。为此,项目部通过攻关和反复测试,利用混凝土导电原理,通过安设液位继电器防脱空智能控制系统,每部衬砌模板台车设置5组液位继电器,全部灯亮,表明拱顶混凝土填充密实,就像在隧道拱顶安上了“眼睛”,操作简单。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杜绝工程质量隐患,实现智能化管理。
隧道浇筑混凝土实现智能喷淋养生自动控制。原隧道浇筑混凝土养生程序繁杂,需要移动台架、搬运水管和增压泵等,难以实现科学养生。项目部采用专用的衬砌养护台车,台车上安装温度、湿度、粉尘与烟雾含量检测装置,固定在待养生的衬砌混凝土部位进行喷雾养生。当环境温度、湿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养生台架启动,从而实现对衬砌表面进行自动喷淋养生。
南玉铁路项目部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积极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应用,除了上述智能化、信息化举措外,还推广使用防水板机械化铺设台车、液压栈桥、智能钢筋网排焊机、等离子数控切割机、自动化(智能)钢筋及拱架加工设备、数控小导管成型机、多功能“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工装,以及BIM技术、VR全景技术、二维码技术交底书等新技术指导施工生产,极大提升了工程安全质量水平和施工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开工以来,项目部先后实现南玉铁路全线第一座拌合站、第一个中心试验室、第一个驻地建设、第一座隧道进洞、第一段路基土石方和第一个桥梁承台施工等8项第一。截至目前,项目部已完成产值51717.8万元,良睦隧道开挖掘进806.4米。在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上半年激励约束考核中,项目部以综合得分94.75分的好成绩,在全线9个标段中勇夺第一名,获得58.24万元激励奖励,企业评定为A级,项目还先后多次被广西卫视、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进一步擦亮了“天下第一局”的金字招牌。
(通讯员 李贵福 魏玉虎 郭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