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父亲的愁思和闲适
周万能
文章字数:1620
 
  我唯愿父亲再也没有愁思,只有闲适。
  雨落,拨开窗,我抬起头望着风烟扯疼云的脸,我看着小窗外的雨滴纷纷扬扬,转角处正好瞧见下雨天干活归来的父亲,他轻轻拍打抖动着满身的泥土和污渍,黝黑的皮肤在灯光的斜照下暗暗反光,我的心里掀起了阵阵涌动的小浪。
  我低头细数着手中褶皱发黄了的车票,想着数年来的寒窗苦读,一个人、一张车票、一个背包,我走得越来越远,距离父亲也越来越远。年少的我向往远方,更不会恐惧远方,但可能父亲有恐惧过远方,只是他没有说过,我也没有问过。
  我刚上大学新生报到的那一年,我对父亲说了很多次自己可以,但他不肯让我独自远行,非要送我去,去那个千里之外他也从来都没有去过的、远方的、陌生的大城市。那时候还没有高铁,我和父亲坐着绿皮火车,三天三夜的车程。出了站台,望着车水马龙的路口,父亲比我还迷茫路的方向,我们走了些许弯路,到达新生报到点时天都快黑了。后来本想借此机会陪父亲到处游玩一番,可是军训安排太紧张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出去,我叫父亲自己去周边逛逛,但父亲说一个人没意思,执意要赶回家去了。
  到了送父亲回家去的那天,我望着父亲在我前面渐行渐远,当时正值微微细雨,滴答的雨花将他的背影从我眼中无限拉长、淡化,然后慢慢浸湿模糊了父亲的背影。那一刻,我恍惚间看到了朱自清老师文章里的父亲的背影,虽然父亲他没有去围栏的另一边给我买个柑橘吃,但我还是看到了那个佝偻的背影,心底总感有万分零散的惊扰。
  这些年,数过一张又一张车票。上小学时,我每天离开家,在村里上学后回家,距家2公里左右;上初中时,我离开了小山村,开始寄宿在镇上的中学里,每周回家一次,距家10余公里;上高中时,我离开了小镇,寄宿在县城的中学里,距家40余公里,每个节假日回家一次;上大学时,我不仅离开家,还出了省,距家1300余公里,半年回家一次;毕业工作后,距家还是千里,几乎都是一年回家一次。确实是好久没有那么仔细的看看父亲了。
  听人说起过,也许只有真正的用心去理解了一个时代,才可能会理解父亲的深沉与愁思。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都太过于迷茫,既是对上一辈人为躲避战火举家迁徙后的迷茫,也是对混乱的旧时代的迷茫,更是对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世界的迷茫,大部分人都跟不上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局限于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出路。因为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只能一遍遍的和孩子们诉说着他们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旧时代是多么的辛苦和无奈。
  父亲就是从这样的一个时代过来的人,他挖过煤,干过木匠,最后成为了农村自建房建造和装修的一名普通老工匠。种种过往,都是父亲他们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缩影,也都是父亲大半辈子的缩影。也许《背影》真正感人的从来都不是来自朱自清老师的文学大师级的写作手法渲染,而是因为背影的背后撑起了千万个家庭的辛酸苦辣。
  而我的父亲他也可能是不太明白文字里的世界,也不太懂得如何运用好文字去表达他的世界。所以,过去的太多时间里,每次我遇到问题,我总是看不出父亲欲言又止想表达的话语究竟是何,他不善言辞和那没能说出口的温柔,又是如何。我能看到的只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我回家的那一天,早早的守在村头的路口,不时的抬头眺望着远方。见到我就快步的带我回家,然后煮上一碗热腾腾的清汤面给我。那么多年了,我喜欢吃清汤面吗?他没问过我答案,我也没说过。小时候我总是和弟弟争抢的不是清汤面,只是不懂事时爱跟弟弟争抢而已。但父亲却一直以为我是喜欢吃清汤面的。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残月的美,或是如此。我就想在每个深秋的季节里,待枫叶红透,我与父亲席地而坐,共温那满壶香醇的佳酿,陪着他诉说起过往一幕幕的婆娑岁月,那是我言,那是他愿。到那时,我想亲手为他卸下一身的衣装,在往后无数个微风细雨的日子里,没有愁思,只有闲适。想存满那份期望,已久,已久……
  恍惚间,满城风絮,我就像是梦枕山川烟雨。清醒间,我起身推开了门和窗,我的眼目中漾着淡淡花香道:“爸,你回来啦!”听着他向我走来的脚步声近了,近了,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