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三天的全媒体技能培训中,我经历了一场从技术学习到认知重构的深刻转变。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企业宣传工作者必须完成从被动“记录者”向主动“叙事者”的身份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是技能层面的升级,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宣传工作者,我们应当做到从宣传思维到新闻思维的转变、从“我想说什么”到“读者需要知道什么”的立场转换。
为什么我们的稿件明明写了很多,但是能发表的却很少,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写报道时,总认为反映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必须使用“高大上”的语言和全局视角,因此常陷入“材料堆砌”的误区。但此次培训中分析的优秀案例让我明白,正是那些具体可感的人物故事、生活细节,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让报道有血有肉。“新闻是用故事说话”,从小事切入,以小见大。其中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他从一个背篓写起,真实记录了一位岚皋县村民,搬离世代居住的山区,依依不舍地将陪伴了自己10年的背篓送回闲置的吊脚楼的故事,通过村民的视角和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的综合成效。全文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政策条文的堆砌,一件送背篓的小事,让读者直观理解到了政策红利。这个案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新闻写作认知的新大门——真正的新闻力量不在于宏大的叙事框架,而在于那些能够折射时代光芒的微观棱镜。
那么如何做好宣传工作,让宣传内容真正触达受众并产生共鸣?首先,评论是宣传的重要武器,通过“评论”达到宣传的目的,一篇优秀的评论不是简单复述事实,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引导读者思考。好的评论要有观点、有温度,用逻辑的力量说服人。
其次,人物通讯是最打动人心的宣传方式。过去写先进人物时,经常陷入“高大全”的误区,导致人物形象单薄。培训中,《心系小家 胸怀大家》这篇追记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民警乔锦仁的报道成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公安民警形象,也向我们展示了叙事的魅力。报道采用了“工作——家庭”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既展现了主人公的“大家”情怀,又刻画了其“小家”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细节刻画人物,通过工作细节、生活细节、语言细节,使读者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感知人物性格,而非空洞的赞美;倒叙与插叙的手法,则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通过以上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该报道成功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公安民警形象,既避免了英模报道容易出现的概念化、脸谱化问题,又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也将转变思路,通过展现真实的人物弧光,让读者看到有血有肉的榜样,使宣传更富有感染力。
最后,视角转换是提升宣传效果的关键。从“我们做了什么”的视角到“读者关心什么”视角的转换。如报道一项惠民政策,不再简单罗列条款,而是从居民的视角展开,体现出政策带来的便利。这种“用户思维”让宣传内容更加接地气。
这次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系列实用技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新洗礼。转变思维比掌握技能更为重要,讲好故事比堆砌数据更具力量。从“背篓故事”到民警乔锦仁的报道,每一个成功案例都在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宣传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不是简单记录,而是用心叙事。作为企业宣传工作者,我们既要准确把握政策要义,又要善于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既要展现企业发展成就,又要关注普通员工的奋斗历程;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创新表达方式,用有温度的故事讲好企业发展故事,传递时代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