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宣传的破局与坚守
姚欣然
文章字数:1914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我参加了新闻宣传骨干通讯员培训。这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特别是在当下各种人工智能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让人工智能赋能新闻宣传,也成了时代的新潮流。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我们正站在技术革命与内容创新的十字路口,既要把握AI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又要坚守新闻宣传的本质使命。
  培训导师给我们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的智能写作工具,包括Kimi智能助手、豆包、元宝、即梦、扣子(Coze)等十余种人工智能程序的应用场景。重点演练了如何通过“关键词+限定条件”的精准指令,快速获取高质量素材。“写好的稿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在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平台查询政策原文或权威解读,避免歧义,确保政策表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在日常宣传工作中,面对繁杂的素材筛选,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从安全例会、生产例会、监理例会、党纪学习等各种会议中逐行寻找宣传亮点,现在通过AI工具自动扫描标记“党的政策方针”“绿色施工创新点”“安全隐患”等关键信息,并按“工程进度、质量管控、团队风采”分类归档,每天至少能节省2小时重复性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挖掘项目上发生的故事背后的情感价值。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从来不是要取代宣传工作者,而是成为高效的办公助手——它可以处理重复性劳动,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转化为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文字工作者能更专注于那些需要人文温度和深度洞察的工作。然而,真正的新闻价值永远来自“三个不能替代”:一是扎根一线的现场感知不能替代,只有亲临工地才能写出“带着混凝土温度”的报道;二是价值判断的政治敏锐不能替代,在涉及重大工程意义的表述上必须保持清醒;三是人文关怀的情感共鸣不能替代,一线员工故事里的真情实感需要用心捕捉。
  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者,而是帮我们“拨开数据迷雾”的伙伴,让宣传工作从“埋头拉车”转向“抬头看路”。
  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项目视频号的后台数据,我发现工程同行更关注“工艺工法展示”“隐患排查”,而普通群众则对“项目施工进度”“复工复产”“建成后带动就业”等内容互动率最高。这种精准洞察让“安全月”宣传不再盲目:给同行推“日常安全隐患排查”,给当地群众做“项目施工进度”短视频,实现“同一主题、分层传播”。AI生成的传播报告还会提醒各种节日发什么内容的视频更有价值,这些数据反馈可以帮助我重新思考内容表达。
  培训时老师强调,人工智能能帮我们搭框架,但内容的灵魂需要人来注入。之前“五一”劳动节制作“向劳动者致敬”的视频,AI帮我汇总了20位陕西劳模的事迹,但真正让报道有了温度的,是钢筋加工棚里那帧让我眼眶发热的画面,老焊工王师傅的工装像刚从水里捞出来,汗珠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落,他左手戴着几乎快要磨烂的手套,右手握着液压钳仍在发力,每一次钢筋在弯箍机上折出90度角,他的牙关就紧咬,嘴角向右侧用力撇成一道倔强的弧线。可见,人工智能只是我的助手,人的温度才是血肉。
  现在我总在用AI生成初稿后,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是否体现工程人的专业语境?有没有一线工人的声音?能否让人感受到项目背后的国家意义?”这或许就是这几天培训,各位老师们教给我的“技术人文观”。
  人工智能让宣传有了更高的起点,但决定能走多远的,永远是我们提炼价值的能力。就像握紧人工智能这把“手术刀”,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准“内容价值”的核心靶点。
  新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个看似普通的事件,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在网络上发酵,进而演变成舆情事件。因此,新闻宣传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更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舆情监测和分析,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培训课上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信息检索,通过关键词设置,可以迅速捕捉到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评论等。这些信息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情绪倾向,为后续宣传提供有力支持。新时代下通讯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有新闻的敏感性、过硬的写作技巧、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脑力眼力笔力脚力、利用多种平台创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对宣传内容进行精准的量化评估,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修改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通讯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显著提高整个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宣传工作者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是懂技术的“工程师”,能熟练驾驭智能工具;又要是会讲故事的“艺术家”,保持内容创造力;更要是把方向的“政治家”,筑牢思想政治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人工智能为翼,以初心为舵,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基建故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宣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