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0日
从“记录者”到“传播者”
赵亚维
文章字数:1310

  我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中铁一局新闻宣传骨干培训班的情景。2017年8月,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收到师傅通知参加通讯员培训的消息时,满心都是青涩的惶惑。坐在培训班教室里,满眼都是陌生面孔,耳朵努力捕捉着授课老师口中“新闻五要素”“镜头语言”这些新鲜又生硬的词句。那时的我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课堂上记笔记的速度总赶不上思路的跳转,握着笔的手笨拙地在纸上划动,却不知如何接住那汹涌而来的知识洪流。只记得讲台上老师讲得酣畅淋漓,讲台下的自己却晕头转向,笔记上横竖勾连的字迹,如同初生犊儿蹒跚的爪痕。
  时隔八年,再次坐在新闻宣传骨干培训课堂,课程表上的新闻写作、摄影、新媒体运营等内容依旧熟悉,却如重逢故友般亲切。听着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忽然有了清晰的边界,曾经零散的技巧也找到了串联的筋脉。如果说八年前是“海绵吸水”,如今更像“挤出海绵里的水”——不是丢弃,而是将吸收的知识经过沉淀、筛选,转化为可复用的经验。听张斌峰老师讲授新闻写作技巧时,脑海里突然联想到前些天自己写的《长春地铁“四大金刚”的地下攻坚战》,当时若能更聚焦人物工作细节,从小切口切入塑造一线人物形象,稿件的感染力或许会更强。课上老师们讲授的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企业舆情应对技巧、新媒体运营中的好故事“天龙八部法”、公文写作格式、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拍摄与制作技巧、“一路争先”企业文化价值观、通讯写作与宣传等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与日常工作场景紧密咬合的“工具”,让我清晰地看到过去工作中的不足,也明确了提升的方向。
  两次培训的收获差异,藏在具体的工作轨迹里。第一次培训,学的是“怎么写”;这一次,悟的是“为何写”。八年间,我从跟着前辈学写简讯,到独立策划项目宣传方案;从只会用自动模式拍照片,到能独自剪辑短视频;从被动完成约稿任务,到主动挖掘施工一线的“闪光点”。那些藏在安全帽下的坚守、脚手架上的默契、宿舍区里的温情,渐渐成了笔下最鲜活的素材。抽屉里来自集团、二公司和业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证书,更像一个个坐标,标注着从“通讯员”到“讲故事的人”的成长——不再满足于“记录事件”,而是追求“讲透故事”,让默默无闻的坚守化为可感可触的存在,让无声的奋斗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
  如今的培训,于我而言既是“充电”,更是“校准”。我逐渐明白,“有思想”的稿子要扎根项目实际,把施工难点转化为团队攻坚的故事;“有温度”的表达要贴近一线,让工人的话语自然流淌;“有品质”的作品要拒绝套路,用独特的视角发现平凡中的不凡。这些认知,最终都要落到日常工作中。下次去现场,会多留十分钟观察工人午休时的闲聊;写稿前,会先问自己“这个故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启发”;策划新媒体内容时,会琢磨“怎样让基层声音成为企业形象的最佳注脚”。
  同样的培训,不一样的收获,本质是八年工作赋予的视角转变。从“学方法”到“悟逻辑”,从“完成任务”到“创造价值”,这条路上没有终点。就像项目上的工程建设,每一次浇筑都为最终的封顶积蓄力量;每一次学习与实践,也都是为了让更多基层故事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流量密码”。修远之路或许永远在“吸收——沉淀——输出”的循环里,但只要方向不变,每一步前行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