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0日
青纱帐里的桥
李林泽
文章字数:860

  八月的玉米地,绿得仿佛要滴出光来。热浪顺着叶脉在风里流淌,像一层看不见的水雾,把整个天地蒸得微微颤动。我们的架桥工地,就嵌在这片青纱帐深处——钢铁与庄稼并肩而立,突兀,却又奇异地和谐,仿佛彼此都在静静生长。
  我坐在培训教室里,耳边传来钢筋碰撞的脆响。那些在烈日下忙碌的工人,皮肤被晒得如土地般黝黑,手心的老茧像一枚枚印章,盖在日复一日的劳动里。而我,一个刚从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的年轻人,此刻正在学着——如何用文字,替他们讲述故事。
  “把一种观念与事件,转化为故事。”老师的声音在教室回荡。我一愣。在校园里,我们习惯了客观、凝练的新闻语言——事实是冷的,句子要短,修饰要少。而如今,却有人教我,要把这些冷静的事实写成温热的故事。这似乎颠覆了我多年的认知。记得第一次走进现场,技术员耐心地给我讲解预应力张拉的原理,我机械地记下那些晦涩的术语。忽然,他掏出手机,指着一张照片对我说:“这是我参建的第一座桥。每次路过,都觉得它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阳光透过钢结构的间隙,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一刻,我明白了,数据之外,还藏着血肉与心跳。
  学校与工地之间的沟壑,原来就在这里——前者追求信息的准确传递,后者渴望人心的真切触动。如果只用冰冷的数字和干瘪的工序来描述这些人和事,那些在烈日与风尘里付出的汗水,将无人看见,更无人感知。
  课上老师播放了一部新媒体作品。屏幕上,没有进度表和统计图,只有一位年轻技术员——三年未归家,他在工地上迎来了父母的探望。画面中,母亲的手轻轻抚过儿子晒裂的皮肤;锅盖揭开,热气裹着熟悉的味道蔓延而来。那一瞬间,我的眼眶微微发酸,仿佛能嗅见幸福的气息,听见风声,感受到钢筋水泥深处,生出一颗柔软的心。
  时节轮转,玉米渐渐变成金黄。穗子在风中轻擦桥墩,像是在亲吻它这位钢铁的邻居。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最好的工程报道,不只是写桥梁怎样拔地而起,更要写它如何改变了周围的一切。哪怕只是几粒被震落的玉米花粉,也能在冰冷的钢结构上,留下属于生命的痕迹。
  桥梁向远方延伸,而我的笔尖,却终于学会了弯曲,只有这样,文字才能触碰到那些看不见的温度。